学校不再折腾,教育才能回归本质。

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教育界的浮躁之风经久不息,反常识甚嚣尘上,几成气候;强调守本分,或许能让那些恪守常识的老师安心教学。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

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

基础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教育不宜提倡“竞争”,学校管理不宜过多强调“特色”“成功”等等,这些,本是常识,然而,瓦釜雷鸣,终于念出一套歪经。

02

浮躁之风让教学失常

浮躁和急功近利纠缠在一起,酿成校园的浮躁之风。

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经不起想,听到的,经不起问。

比如,一些学校宣传推行“高效课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少上些课了,然而教室课表上主要学科的课时,竟然大大超过部颁标准,简直自打耳光。

关于校园阅读,我很疑惑,为什么需要特定的一天进行“阅读推广”?学校本就是读书场所,学生应当每天读书,每天阅读。而不是做做样子后继续做试题卷子。

多次看到这样的“经验介绍”:某个学生“月考名次落后,年级组和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什么叫“月考”?为什么要排“名次”?学生某门课成绩有浮动,是不是非得去寻根究底?学生本人有没有思考能力?找家长“沟通”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学生学习有问题就通知家长,那么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

我们不能再留下笑料了。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在于违背常识的盲从。

浮躁之风盛行,是因为有人从中得到好处,而更多想获得好处的人们自觉地推动并发展这种浮躁。

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应当是思考者,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回避矛盾,不能对学校的教育现象作出解释,我们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03

学校、老师、课堂都需要安静

在教育界的喧哗嘈杂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

校园整洁,没什么标语横幅,会议室布置简朴,没什么奖牌奖杯,学生举止礼貌,老师态度温和。我觉得很好,正常,像从前的学校。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平静了,课堂正常了,学生的学习开始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也会提高。

04.然而,学校为何始终静不下来?

为什么有那么多管理干部热衷制造“特色”。

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热衷上表演课,追逐“赛课”?

中小学怎么会有那么多“课题”?

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总是希望学校多挂标语横幅,“把气氛搞得浓浓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检查评比?

为什么许多学校特别重视“与媒体搞好关系”?

05.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

没那么简单。非喧嚣则难以出名,不折腾则无以获利。

领导东张西望,老师左右为难,学生疲于奔命,学校的喧闹,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果学生长期被过重的学业负担困扰,如果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要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体现,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创造精神?

现今校园中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坚守常识反而比胡闹困难。

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人对抗环境的能力,一名教师在喧嚣的氛围中要付出极大代价才能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则省时省力;但是,放弃教育常识,对一些教师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不再折腾,教育才能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