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55篇《卫风 淇奥》(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55篇《卫风 淇奥》

【原文阅读】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xiù莹,会guì弁 biàn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yǐ重chóng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参考】

        眺望淇水岸弯弯,绿竹葱葱映两岸。文采风流的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矜持庄严貌威武,光明正大胸磊落。文采风流的君子,终记心中永不没。

        眺望淇水岸弯弯,绿竹青青枝叶繁。

文采风流的君子,充耳玉瑱亮闪闪,帽上美玉星一般。矜持庄严貌威武,正大光明心胸坦。文采风流的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眺望淇水岸弯弯,绿竹茂密碧如染。文采风流的君子,如金如锡质精坚,如圭如璧性洁坦。宽厚温柔又稳重,登车凭倚貌从容。言谈风雅妙趣生,平易待人无妄行。

【字词注释】

(1)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

(2)奥(yù亦音ào):水边弯曲的地方。

(3)绿竹:一说绿为王刍,叶似竹细薄,俗称淡竹叶。

(4)猗(yī)猗:长而美貌。一说读ē,通“阿”。

(5)匪:通“斐”,有文采貌。

(6)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7)瑟:仪容庄重。清洁鲜明之意。这里形容君子德行之洁美。

(8)僩(xiàn):娴雅,形容君子的举止神态威严。

(9)赫:显赫。

(10)咺(xuān):有威仪貌。

(11)谖(xuān):忘记。

(12)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

(13)琇(xiù)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14)会弁(guì biàn):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15)箦(zé):积的假借,堆积。

(16)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17)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18)绰:旷达。一说柔和貌。

(19)猗(yǐ):通“倚”。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

(20)重(chóng)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21)戏谑:开玩笑。

(22)虐:粗暴。

【诗歌赏析】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

   本诗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

  《淇奥》反覆吟颂了士大夫几个方面的优秀之处: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贤人良臣的形象。切、磋、琢、磨、瑟、僩、赫、咺,八字精密有神。“终不可谖”句,倒补一笔,坚劲有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这位君子的德性、风度、气派、性格,皆有分寸。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末尾虽不再重复“终不可谖”,而咏叹悠然,终是难忘情怀。

        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君子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

      需要特别在意的是,诗人盛赞这位君子,不是因为他的地位和财势,而是因为他的全部的“德”与“行”。尽管诗中说到他的服饰和车辆的华贵,但还是强调了他的温雅,不像其他贵族那样高傲和粗蛮。

      这与《诗经》国风部分其他的恋爱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的爱情诗只注重对纯粹的毫无其他任何条件的情感的抒发,表现着人类最原始的最本能的情感。但这首诗却歌咏了情人那英俊潇洒的外貌和高贵的品德,歌咏着那难以忘怀的言谈举止,强调了人的温厚文雅的谈吐行为。这些属于“人”更高层次的东西,成为爱情的重要依据,反映了社会的理性精神的普及,表现了人们对原始情感向道德靠拢、融合并升华的意向。

【《淇奥》反思探讨】

《淇奥》~卫武公的赞歌

        《卫风》也产生于殷商故地,主要内容与《邶风》、《鄘风》大致相同。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硕人》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氓》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诗十首。

        《左传》昭公二年:“北宫文子赋《淇奥》。”杜预注说:“《淇奥》,美武公也。”《毛诗序》叶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据《史记》记载,“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周平戎甚有功”。可见他在治理国家上,是颇有作为的。他还善于写诗,传说《抑》、《宾之初筵》就是他的作品。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玉文化(1)

          古代中国流行爱玉之风,用玉范围十分广泛。就玉的种类而言,可以大别为佩玉、礼玉、葬玉、弄玉等几类。先秦时代佩玉是贵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是说冠的左右有青丝绳垂至耳边,当耳处紧系一块玉石,就是“充耳”(“瑱”),他戴的用鹿皮缝制的弁,在皮的接缝处(“会”)缀饰的玉粒(“璯”),灿如星斗。可知当时的冠弁上镶玉。

        此外,周代贵族的服饰,还有所谓“组佩”的制度,就是把璜、珩、环、珑、串珠等各种玉饰配套佩带。《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描绘一位美女遨游时,“将翱将翔,佩玉将将”,身上各种佩玉相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

      玉器又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甲骨文“礼”字写作,像在器皿中放两串玉,用以媚神。《诗经·大雅·云汉》云“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说周宣王因连年大旱,用尽了所有的圭璧来求雨,老天依然不领情。祭神之玉称为“礼玉”,《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璧、琮、圭、璋、琥、璜等历来被认为是礼玉的主要形制。

          古代玉器还用于敛葬,称为“葬玉”。古人认为玉器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葛洪《抱朴子》说“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周书》说,纣王临死之前以玉环身。《左传》定公五年说,季平子死了,阳虎要用玙璠敛尸。《吕氏春秋·节丧》提到有些人死后“含珠鳞施”,以示厚葬,尸身玉片密如鱼鳞。近年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就是一种更为精致的玉敛葬的葬具。

      弄玉是供人把玩的玉器,一般雕刻成牛、虎、鱼、鸟、龟、蝉等动物形象。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弄玉有虎、熊、象、凤、鹤等25种,玲珑可爱,惟妙惟肖,动物局部的特殊质感与习性特征刻画鲜明,显示了很高的审美情趣。

        由于制玉工艺为人熟知,所以充斥于日常语言之中。《说文解字》玉部所收的字多达117个,涉及到玉质、玉色、玉声、玉器形制、治玉方法等等,是字数最多的部首之一。玉字对语言的影响可见一斑。“理”的本义是治玉,后借用为治理国家。《诗经·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磨、攻、错,都是指玉器的加工方法。《礼记·聘义》说“瑕不揜瑜,瑜不揜瑕”,瑜是美玉,瑕是疵点,两者不可掩隐。瑜、瑾、珩、瑗、瑛、瑶等都是美玉,故人名中采用极多。

        玉有超凡脱俗之美,因而往往成为美的同义词,《诗经·魏风·汾沮洳》说“彼其之子,美如玉”,《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说:“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在外交或礼仪场合,玉字多用为敬语字。《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见赵太后时说“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称太后身体为“玉体”,是尊敬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展喜对齐侯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把入侵说成玉趾将临,是外交辞令。后来这类词语越来越多,如称人行步为“玉步”,称人为保持气节而死为“玉碎”,称人之女为“玉女”,成人之美为“玉成”,祝人安好为“玉安”等等,不胜枚举。

        《说文解字》解释玉的字义说:“石之美,有五德者。”将玉说成是有仁、义、知、勇、絜五种德行的美石,古人重视德行修养,故赋予它五德的含义。作于战国时代的《王度记》说:“玉者有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薄不浇,廉不伤,疵不掩,是以人君宝之。”先秦的士喜欢佩玉,不仅为了展示仪容,更是为了展示内心美德。玉器加工,至为不易,《礼记·乐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以治玉比喻君子修德。玷是玉上的疵点,《诗经·大雅·抑》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人言之“玷”无法磨灭,因此出言当谨慎。

        玉器与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居于主流地位的艺术珍品,它们的风格奠定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基调。而玉器产生的年代早于青铜器,对后者有着直接的影响。

资料来源: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彭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学习第55篇《卫风 淇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