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碎碎念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个性。
人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不应该妥协于世俗规则,要去创造、去表达。
人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相信直觉的力量。
幸福与否取决于你怎么看待事物,问题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内心。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无法做到真正理解。
有很多东西说不清,去做、去实践,自然就会明白。

这些观念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是不是很熟悉?甚至大多数你觉得还挺有道理。其实它们并非那么自然,其来源可以追溯到 18、19 世纪之交兴起的浪漫主义。如果说现代性的一面是韦伯的「理性铁笼」,那浪漫主义可能是相对隐蔽的另一面,它也是以赛亚·伯林所谓西方政治思想史三次重大转折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转折。

简而言之,浪漫主义思想目睹了在伦理和政治领域真理和有效性思想的毁灭,不仅包括客观或绝对真理,也包括主观或相对真理,只要是真理和有效性就统统毁灭。

启蒙时代,人们相信理性的作用,并试图用牛顿力学的体系来认识人类社会,因而会觉得道德、制度都有确切的答案,理想社会是可以设计出来的。而法国大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催生出的产物,而其最后血腥残酷的结局也让许多人震惊。大革命之后,许多人开始反思启蒙的问题。

被视为英美保守主义奠基人的埃德蒙·伯克就对大革命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问题出在革命试图以纯粹的抽象理性指导人类的政治、社会生活之上,这必然导致激进思想出现,从而引发断裂下的灾难。而正确的路径应该是根据传统和习俗逐步进行改良。

关于道德、理想生活的唯一答案被打破了。在启蒙运动中大放光彩的科学被限定了使用范围。1725 年,维柯出版了《新科学》,指出人类社会文化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并不一样,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非人类创造的外部世界,但人的内心却无法用这种方式了解。同时,维柯将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放到了比外部世界更高的地位上,这与浪漫主义对艺术的推崇是一致的。

理性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是西方思想的一个核心母题。人要运用理性去找到和谐完美的自然法,并且让人类社会与个人生活与其保持一致。而浪漫主义者认为这样的自然法并不存在,是意志塑造了现实,自然世界成了意志展现自己的对象。

继承康德的费希特更偏向唯心主义,强调意志的作用。人的精神世界由自身主动创造。因而理性与逻辑并不能解决人之间的冲突,因为这是意志带来的差异。

价值并不是外在世界的实体,而是被创造的,这也与韦伯所言相合,相对主义被认为是合理的,由此引发现代的诸神之争。

从更大的层面上,不同民族也被认为有各自的文化特性,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去评判。赫尔德在 1784 到 1791 年写出了《人类历史哲学的概念》,强调不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意识、语言、文学、艺术,它以一种象征和精神的方式使一个民族凝聚起来。这种注重各地传统的观念,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资源。

对意志与精神的强调,不仅催生了相对主义,同时也促进了个人主义。强有力的创造与行动,这种意图从物质主义的世俗成功中脱离出来,成为不少人的追求。庸俗市侩的生活是平淡乏味的,人应该反抗世俗的种种枷锁。18 世纪 70 年代德意志「狂飙突进」运动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如《少年维特的烦恼》),正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冲突、激情与奋进,以反抗社会与道德的压迫。

进而,第二自我,即无意识,成为理性之外认识世界的方式。这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也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向内探寻。在这里我们看到主体性在另一个维度得到确证。今天,心理学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显学。

浪漫主义影响到英国,凸显了对工业主义的反思。诗人们着重描绘自然之美,强调回归自然,同时也塑造忧郁而不羁的悲剧英雄人物。尤其是拜伦,他自己也成为一种文化英雄。在浪漫主义运动中,作家的私人生活成了大众感兴趣的事物,「追星」开始了。而这,似乎又与平民社会息息相关。

浪漫主义如此复杂,以至于你无法定义它。正如伯林所言:「浪漫主义是一个危险和混乱的领域,许多人身陷其中,迷失了,我不敢妄言他们迷失了自己的知觉,但至少可以说,他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漫主义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