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仁的要求很高,司马牛就想先学会怎么做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习惯性地追问道:“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意思是,只要做到不忧虑、不畏惧,就是君子了吗?

生活中,很多眼高手低的人往往就像这样,当被告知去做某一件事情时,他们总是会把这件事情的目的拔高,第一时间追问做好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我们不去做,又怎么能切实地看到成果呢?

司马牛继续追问孔子,可能是觉得孔子的回答有些敷衍,觉得孔子给出的方法太简单了。

其实,我们要解决生活中一个看似很宏大的问题,有时候只需一个小小的抓手就够了。我们不必在一开始就追求太高、太远、太复杂的目标,往往单一指标的改善就会带来全局的改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的脑海里全部都是大目标,意味着这个目标是缥缈的。当你每天只想着做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想改变世界,你该从哪儿着手呢?所有伟大的目标,都要先找到一个小的切入点,再一寸一寸的往前推进。

孔子给了司马牛一个切入点,但司马牛觉得这个点太小太简单了,于是产生了疑问。

孔子为什么希望司马牛“不忧不惧”?因为司马牛内心不安定,经常惶恐而忧虑。司马牛命途坎坷,他有三个兄弟在宋国作乱,他不认这些兄弟,孤身跑到鲁国跟随孔子学习。去国还远,兄弟反目,它有忧惧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孔子心提醒他要不忧不惧。当司马牛再次质问后,孔子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当一个人在自我反思时,问心无愧,他还有什么可忧惧的呢?

想要做到坦荡荡,就要“内省不疚”。所谓“内省不疚”,就是哪怕我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伤害到一些人,有时候会顾虑不周,有可能会犯错,但我有我的底线,我有我的道德准则,我愿意承担这样做的结果。“内省不疚”绝对不意味着完全不犯错,而是代表着你心中有良知,能够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并且愿意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当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至于每天担惊受怕。担惊受怕的根源在哪里?源于内心缺乏原则,缺乏自我评判的一杆秤,对事情的看法都取决于外界的反馈:领导怎么看,同事怎么看,客户怎么看,朋友怎么看……忧惧就会无穷无尽。

建立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并不是批判他人,而是拿一套工具来审视自己的思维,审视自己的良知,审视自己所做的事。

“不忧不惧”,不是“我胆子大,什么都不怕”,而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内省,让自己问心无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子不忧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