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火星来临

公元2079年3月。

在历时60年,近百个火星探测器的探测准备下,人类即将第五次登陆火星,这次登陆将在火星建立一座有人值守的小型永久基地。

在国际空间管理局的筹措下,准备了近百年的“火星来临”计划终于到了最后实施阶段,人类外太空资源开发即将在火星这个舞台上拉开大幕。

由亚洲、欧盟及美国NASA太空组织的支持下,搭载五百吨航天装备及54名宇航员的“开拓者”火箭群将在三亚航天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西部航天和导弹试验中心(美国西部洛杉矶北面的西海岸)、库鲁发射场(南美洲北部法属圭亚那中部的库鲁地区)全球最大的五个国际空间发射基地发射。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都在报道同一条新闻:“火星基地即将建立,‘开拓者’首建奇功”。

一批又一批的记者围挤在五大发射基地外围,希望能抢到一些好新闻、拍到一些好图片。很多媒体已经在两个月前开始有了火星天气预报的服务了。

“2079年3月15日  火星地表气压670帕,白天温度零下10度,晚上零下102度,有少量沙尘暴,风速6米/秒,二氧化碳94.9%。”

各国投机商人们开始疯狂抢注与火星紧密相关的商标及域名,除了媒体,全世界最繁忙的,那就是各国的商标局和IT服务商了……

……

华盛顿,国际空间管理局

这座银白色圆顶建筑,承载了美国及世界航天人的喜怒哀乐,今天他将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因为它是这次“火星来临”计划的总指挥部。

身为国际空间管理局主席的伯拉巴奇在掌声中从第一排走向演讲台,这位56岁的宇宙学、空间物理学博士,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他那张西班牙人统特有有脸上,铺满皱纹但白净的脸上显出胜利者的从容与自信。

在他的前面座无虚席,来自各国的政治要人、科学奇才及各大媒体的记者们都沉浸在喜悦和好奇之中,大家都等待着伯拉巴奇的讲话,至于他会讲什么,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没有人真正去关心,发射前的演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时间过得快一点儿。

伯拉巴奇站在话筒前面:“先生们,女士们。”

近十架全息摄像机同时将会场的各个角落全部拍摄下来,在媒体中心的控制下,由国际通讯卫星和光纤传到地球上任意一台电脑、电视、街头动态媒体。

对了,如果你允许,还有你的手机。

伯拉巴奇站在演讲台上,没有讲稿,他环视了一下四周:

“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抱以热烈的掌声。”

会场一片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人类在经过近几百年的现代科学的观察及测量,火星上没有火星人,但存在着地球人的未来,存在着地球人类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自从1962年,前苏联的火星1号发射失败到1965年美国水手4号的成功,人类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成功,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基地,让火星成为人类第三个星球上的落脚点!月球基地的成功建立与稳定应用已经证明了人类是在外太空生存完全可以实现,凭借着我们掌握的奇妙的细胞分裂规律和伟大的光合作用,我相信我们在火星上生存将会更舒适、更幸福,今天‘开拓者’将证明了人类团结起来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更多的目标。”。

伯拉巴奇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满激情与感动,最后他把大手一挥:“我坚信54位宇航员、54位勇士,54位开拓者,他们将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第一线希望,播种在那颗红色星球上!谢谢!!”

会场又是一片欢腾,接着全息放映设备将五大基地的各地准备情况,现实的会场中央,那54位熟悉的面孔,那粗壮、雄伟的运载火箭,紧张有序的指挥控制室,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与此同时,全球各大洋面上分布着70艘数据测量船、南极区域六处空间观测站、一处北极观测站、一个月球空间数据交割中心,还有远在火星轨道上空运行的一个火星实验室,正将火星的数据源源不断地发回总指挥大厅。

       另外还有四颗火星卫星,将实时待命,一旦火箭群出现在可监视范围,则立刻开展监测任务。

       与此同时,全球各个指挥调度室里,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全息三维的模拟图像映射在半空中,巨屏上不断翻滚的观测数据,还有清晰准确的语音通讯。

“这里是中国‘远洋七号’空间测距船,我们现在在太平洋南部澳洲东北部1000海里,测距设备运行正常……”

“这里是日本本部南极空间测控中心,与发射基地通讯链路正常,等待下一步指示……”

“北极观测站,准备就绪,随时接受后继命令!”

“这里是月球空间数据处理中心,预计火星的着陆点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没有大的风暴,地月空间总装工作准备就绪,等待‘开拓者’光临。”

……

这次发射宇航员生物运载工作由中国空间技术总署完成,三亚、酒泉分别担任“开拓者III”和“开拓者IV”发射任务,分别运载30名和24名宇航员,及生活用品、短距离紧急救生系统。

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负责发射“开拓者I”主要负责运载建立基地必需的硬件装备,西部航天中心和导弹实验场负责“开拓者II”的发射,运载医药及长距离逃生船。

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负责运载测量及通讯设备,运载火箭为“开拓者V”。

指挥大厅里,工作人员向来访的各级官员,不断演示着火箭群发射后的运行全息示意图:

五枚火箭发射后,其装载燃料只能到距地球42万公里的近月区域,以减少发射风险,在近月空间停留,由月球基地派出补给船队和数十艘工程船队,由月球出发对五枚火箭进行总装。???

从美国发射的“开拓者I”与欧洲的“开拓者V”联合总装使得所有装备能够同时到达火星并同时着陆,中国的“开拓者III”和“开拓者IV”与美国的“开拓者II”进行联接,并加载足够的燃料及五台核动力发动机,紧随设备火箭其后。以此组合来确定54位宇航员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乘核动力逃生船返回月球基地。


2079年3月16日晚上20点40分。离第一枚火箭发射时间还有5分钟。

世界静止了,所有的媒体把画面锁定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上。

 5分钟,漫长而又短暂的5分钟,在人们屏着的呼吸的时候,1分钟倒计时开始了,所有指挥室的工作人员表情都静止下来,人们关注着首先发射的“开拓者I号”和“开拓者II号”,点火员已经把手放在发射的按钮上了,全部都是全息立体的指挥大厅,巨型计算机不断把模拟的发射情况一遍又一遍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在计划之内。

10,9,8,7,6,5,4,3,2,1,点火……

世界停止了,除了那两枚徐徐上升的火箭;

世界寂静了,除了那巨大的轰鸣声。

两枚火箭在地下发射场同时点火,发射台周围3公里处,能量排泄口将巨大的水汽及浓烟瞬间倾泄出来,狠狠抛向空中,两朵美丽的雪玫瑰,在漆黑的夜幕下、明亮的灯光衬托下,显得那么美丽,两枚火箭完全按预定轨道运行,他们将在不久后与月球基地的补给船会合,并完成进一步组装。

首战告捷,接下来,全世界的镜头又都对准了中国的三亚和酒泉。

“开拓者III和IV”显然没有“开拓者I号”和“开拓者II号”那么大,但这两枚最具有价值的火箭,因为里面是54位宇航员和若干实验动物,他们将是人类在火星上第一批长驻居民。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中国人郑帆,特意从美国赶回中国,亲自到现场进行观看,虽然在美国,他完全可以通过全息影像设备,完整的看到整个发射过程,他对着旁边的工作人员谈笑风生:“伯拉巴奇,这个老家伙,想把我留在美国看直播,那怎么可能?在美国看发射,还是有距离,按照太空医学的说法,那叫空间失落。”

他的一番话,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

在三亚的指挥大厅,发射前特有的紧张气氛,使这位年过60、却略有顽皮的老头儿,也显出一脸谨慎的样子,旁边就是中国模块的高级太空总设计师欧阳桑梓,他左手拿着一个耳麦的听筒,放在左耳旁,听着不断传来的报告。

郑帆在一旁不停的看表,虽然指挥大厅墙壁上四处都显示着时间,很明显他已经习惯了这个动作,每次看完表,他却什么也没记住,还不时问身边的人“还差几分钟”。

中国区,开始倒计时读秒。

10,9,8,7,6,5,4,3,2,1,点火!!

两枚小巧的火箭又一次缓慢地上升了,十分钟后,澳洲的监测船传来消息“开拓者V号和V号”同时出现在预定方位,成功进入外太空区域。

北京时间晚上21点03分,经过所有指挥中心的却认“开拓者”火箭群,全部发射成功,全部按计划轨道运行,预计在5天后在近月区域泊停,等待月球基地的工程船进行总装。

十五艘月球补给船和工程船载着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和具有超强能量的核燃料箱,早已在月球基地准备就绪,“开拓者”火箭群一旦进入指定区域,立即总装,并准备二次点火发射。

经过周密的准备和监控,“开拓者I号”和“开拓者II号”首先进入指定近月空间。

“月基补给1号、2号、3号、4号,请注意,‘开拓者I、II号’已经进入近月空间,请立即开始捕获!”。

随着一声月球指挥基地的命令,四艘补给船迅速驶离泊位,小心的跟在“I号”和“II号”的后面,总装指挥船开始接管全部控制权,不断的调整“开拓者I、II号”的速度的飞行姿态。

不断靠近……不断靠近……

补给船开始向两枚火箭弹射几十个磁环,磁环后面后面拖着长长的引导线,磁环缓缓的飘向两枚火箭,“铛”的一声,磁环轻轻的吸附在火箭的外壳上,总装工程师们开始依次缓慢出舱,顺着引导线搭成的“浮桥”飘向火箭,他们的手掌和脚掌都装有磁性装置,这样可以使他们站在火箭不同的位置上,以减少失重给他们带来的不适感觉,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不会失控飘向太空。

两枚火箭的内侧绿色档板被打开了,密密麻麻的接口和导线露出来,十几个工程师开始靠近,每个工程师的手臂上都有一个5英吋的钢化显示屏,显示着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各个接口的重要操作规约,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工作点上,能够完全按着显示器上的指示做。

更重要的他们所做的所有操作,包括安装的各个部件、每个螺栓螺母使用的力度,都将以秒为单位,传输回指挥船,系统分析员,会根据他们的操作状况,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以便发布连续的任务指令。

稳定、速度、连接、加固、抗震、相对拉距测试、燃料装载、排气通道检查,一切的一切都做得仔仔细细,确保万无一失。

他们所做的总装的任何一个环节必须做到100%完美,不可以出现任何隐性错误概率出现。

因为作为长距离航天作业来说,即使你在计划、计算、总装、测试时做的绝对完美,但火箭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仍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危机,每位工程师自己能够做的只能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约工作,绝对一致,即便如此,当火箭二次点火离开近月空间时,这种绝对又绝对是----相对。

正当工程师们紧张的忙碌的同时,“开拓者III” 、“开拓者IV”、 “开拓者V”也随后紧跟了上来。

指挥船的数据量迅速增加到原来的三倍以上,六艘补给船和更多的总装工程师,接到命令后开始出舱,用同样抛索的方式,将三枚火箭连接成一枚更大的火箭,因为这枚巨型火箭的重量更大,疾速飞行时,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就更多,而且它的动力控制系统的推力和反推力,远远高于“开拓者I”和“开拓者II”。所以它的安全指标、测试用例、参数更多。

这些忙碌在太空的总装工程师,限于工作精力和安全原因,每工作两小时,就需要撤回补给船内,下一批工程师出仓,根据上一名工程师的工作进度,继续总装。

于是,总装的空间内,不停的有人从补给船漂向目标火箭,也不停的有人从火箭漂回补给船。远远的看来,一切无声无息,但一切又显得复杂与繁琐。

将近两个月的紧张对接、关联测试和逃生测试,第一支火箭的抗震、抗扭曲测试合格,第二支火箭的生物环境测试完毕后,“开拓者I、V号”组成的第一支火箭被正式命名为“火星工程船”,后三者组合后,并称为“火星开拓者”。

当全体工程师,撤离两枚火箭的总装空间时,指挥船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相距5000公里的地方,“工程船”率先点火,信号灯一闪一闪的告诉人们,一切正常。

“开拓者”里的船长,来自日本的中山俊郎开动灯语,向指挥船、工程船、补给船,表示感谢并打出一定成功的信号。随即下命令开动了核动力发动机。三支微蓝的火焰喷射而出,向着深邃的宇宙深处前行了。

他们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十五艘补给船和工程船。

还有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诸神佑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01章-火星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