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答题参考(校园长、教研员)
第1题 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工作决策中如何处理好上级、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意见。(15分)
参考要点:教育工作决策一定要取得上级支持和教师学生的认可。首先,要认真对待上级对于决策的表态(态度),领会上级精神,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当上级意见同决策内容相违背时,要认真分析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症结,如有必要,调整决策,取得上级支持。第三,充分尊重教师学生参政议政的权力,正确对待教师学生意见,取得教师学生的支持。
回答能紧扣主题、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即可。
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个“礼”可以理解为遵守规则。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所以,无论对谁,尊重是前提,才能和睦融洽。
对于上级, 首先要明白领导的站位更高远,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更加统筹兼顾,所以基本的态度和原则是尊重、服从、支持和帮助。但服从不代表盲从,对于上级决策的精神认真领会后,如果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要本着把问题更好地解决和落实的原则,真诚地沟通,由上级决定新决策,然后再服从。
对于教师,我们更多的是盟友性质,我一贯的原则是尊重和欢迎他们参与一些问题的讨论,我一直的理念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带动更好的他人。”听取他们的心声和需求,给与他们锻炼的平台,鼓励他们进取,欣赏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成长是我分内之事。这些年,我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扬人善,即是善。”“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些理念的推广,使得老师们的胸怀更宽广,思想境界更高远,他们更爱这个职业,更爱这个学校,关系自然更好处理了。如果存在意见相左,需求和实际相悖,我会坦诚解释,做思想工作,获得理解和支持。
对于学生,我们本着绝对的理解和关爱,将心比心地看待他们的想法。学校本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有利于孩子的尽量满足,但作为大人和教育者,引领孩子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错误的或者不恰当的想法,要耐心、及时、得法地纠正和开导。其实,孩子的同理心和理解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找到问题根源,好好沟通,都能将工作顺利开展。
第2题介绍一下你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刊物名称、写作缘起、观点内容、参考文献及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回答时,参考文献介绍要包括文献名称、作者、国别、观点和文献价值。)(15分)
评分参考
①时间、刊物名称、基本观点、参考文献(7分)
②写作缘起、所期望的影响力(8分)
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方法》,发表在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9那期。这篇论文是我们做的一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其中一项成果。
机缘巧合,结识全国特级名师余映潮,读了他的著作《致语文老师》,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所折服,同时也被他书中提到的“主问题”设计理念所吸引。作为校长,我担任的有课,也时常讲课、听课,课堂中无效的“碎问”是一个通病,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地、深度地思考,而“主问题”正是攻克这个弊病的灵丹妙药,其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我就想到深入研究这个“主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于“主问题”,目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关于“主问题”的内涵、设计方法、特点,也都有因人而异的看法。我的这个论文,是在本校一线教学的基础上提炼的比较简明、实用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参考的是余映潮老师的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的《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他的著作《致语文老师》和《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从理论提炼,到老师们课堂实践,再到方法整理,我在论文中叙述了“主问题”的内涵,“精炼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和“内在逻辑性”;提出了“主问题”的设计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文本题材和教学阶段来设计,并配合了教学实例的说明;最后,在论文中我提出了设计主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篇论文能够对老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不仅清晰地认知了“主问题”,还有法可循。
第3题结合你现在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课程”的理解和自己实施“课程”方面的亮点?(20)
参考要点:第一问: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般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有争议)。
不同的理解和实践: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一一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
究型(探究型)课程;理解和现实课程一—理想的课程、书
面的课程、解释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评价的课程等等。以上要点不须面面俱到,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由评委专家结合不同答辨人的具体学科,综合掌握评分。
关于课程,它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比如,从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功能来看,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内容来说,有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两个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是促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是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
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对于课程的构建也极为重视。基于思想道德与法制和语文教学的经验,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引领开设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汇编了低段的《弟子规》、《千字文》和《朱子家训》,中高段的《论语》和《道德经》。自上而下,我每日领读,老师跟读,家长陪读,都参与其中。“一日三读”的践行手段,“蓝天课堂读书会”的辅助形式,加之校外文体诵读展示的鼓励策略,从诵读到应用,全面落实。
基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我还配合进行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比如,《诚信慈孝家风对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影响的研究》。总的来说,经典诵读相当于学校的核心课程,老师自主和学科结合、渗透,形成外围课程。如今,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我们成为传统文化项目学校、书香校园、文明校园。
第4题 谈谈你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你在学校管理(校园长)或学科教研引领(教研员)方面如何有效贯彻实践?(20)
参考要点:第一问:参考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恋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参考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第二问由评委专家结合不同答辨人的具体学科,综合掌握评分。
世界在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需求,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2016年9月发布了具体内容。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部分,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下面又细分为18个基本点。
近年来,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却越来越多。学校不时出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轻生,同学之间打架、欺凌,甚至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学生都与所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唯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具备独立生活和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才是个人的终极幸福和价值,才是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深知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一直深思、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一、树立老师以生为本的理念。揭示生命的真相,贴近生命的需求,成全生命的价值。通过邀请教育名家来校讲座,通过带领老师外出学习,通过我自己的引领导向,先改变老师的教学印象。
二、从学科素养入手。从制定教学计划上体现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评价标准上更加多元,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讲课活动来落实,通过课堂上丰富、具体的评价语言来落实。
三、传统文化的智慧引领。通过学校的校本课程,以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探究精神,“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友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观千剑而后识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实践等等。我们祖先留存的智慧,放之四海而皆准,容易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共鸣,学生容易受教。
四、实践训练。我们学校会有各种活动,从不同方面来锻炼学生。比如,每周不同主题的升旗仪式,都是学生自己主持。每周的生命课程,在家帮家人做家务或者学习一个小技能。每学期的研学活动,学生一天之内合作学习新技能;还有每年的运动会、春游、食育课,倡导运动精神和健康的生活。以及每个假期的读书规划,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各种素质。
教育即生活。我常常想起泰国的一个公益电影中妈妈说的话:我没有上过学,不会教育孩子,唯一能教给孩子的就是自己解决问题,等有一天我不在她的身边,她也能过得很好。她就是让孩子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去与人沟通,这背后其实也是培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我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后要更多地贴近生活,启发于生活,创造于生活,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