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知识点,CFA一级经济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有些时候,“无形的手”会力不从心,“有形的手”就变得很有必要。

文:蓝兔子读难NOTES

图:配图 来源于网络

编码:0016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我们在说前面的内容的时候,我们说经济是处于不停的兴衰交替的过程的,有时候经济会过热,有时候又遇冷。政府要稳增长、促就业,就必须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换句话说,要“移峰填谷”,让经济保持平稳的增长。

政府调控经济的两大工具箱,就是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和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货币政策是央行的行为,他主要是通过影响货币的实际供应量来调节经济的,而财政政策是政府财政的行为,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两大工具都用来调节经济,当经济过热时踩下刹车,当经济过冷时踩下油门,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确保车上的人能舒服点。

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将税收来的钱发给穷人,也有财富重新分配的功能。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央行通过直接影响货币实际流通量(quantity of money)和信贷(credit)发放量来干预经济的行为。

货币,学过会计的都知道,会计是以货币计量的,货币有以下功能

货币是价值的度量

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媒介

财富储存的方式

广义来说,货币并不仅仅指的钱币,他也包括存款等。因此,市场中实际的货币,并不等于发行的所有纸币量,而是和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有关。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央行要求的,商业银行必须要保留的不能用于放贷的金额这个金额占银行吸纳的存款比例称为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叫做货币乘数

市场中实际的货币量,就是由这个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具体来说:

货币量=存款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量=存款量*货币乘数

不难看出,央行只要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能改变货币量。

前面都说的是货币的供给,下面来说货币的需求。在早些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说货币的需求包含三个方面:

交易性需求

预防性需求

投机性需求

这其中,交易性和预防性主要和收入及GDP有关,而投机性则和利率有关。当利率上升时,对于投机性的货币要求降低,即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货币中性,在前面文章中解释过,加大货币供给量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相应上升,而实际GDP产出不变。

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和货币中性相关,其指出,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利率是相对稳定的。在货币的时间价值部分内容,我们给出过如下公式: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而实际利率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实际利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央行,即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其首要目标就是稳定物价,除此之外,他还有其他职能:

货币的供应者

政府的银行

最终贷款人

支付系统的管理和监督

银行体现的监管者

货币政策执行者

中央银行要能有效的履行以上职责,必须具有:

独立性(independence)

信用性(credibility)

透明度(transparency)

前面提到了预期的通货膨胀,除了预期的通货膨胀外,还有非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又叫做menu cost;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叫做shoe leather cost。非预期的,代表不可预防,难以事前准备,因此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更高

货币政策,就是央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行为,一般通过三种方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

政策利率(policy rate)

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前说过,不再赘述;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央行向商业银行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把钱从商业银行手中拿走,或者把钱给到商业银行,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行为政策利率,指的就是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利率,提高该利率,增加商业银行借贷成本,商业银行不愿向央行贷款,故而能放出的贷款也就少了。美国股指熔断,美联储降息,就是要增加市场中的货币量,而QE的方法,则是直接印钱扔到市场。

由于货币政策是通过央行传给商业银行,再作用于个人的,所以这个过程相对缓慢,其实际结果受到商业银行的执行效果影响大。试想一下,央行希望增加货币供给量,于是给了商业银行低准备金要求,但是商业银行依旧不愿贷款出来,导致央行的目的未能实现,政策失效。

以政策利率为例,政策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会导致贷款利率同向变化,如果政策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也上升,人们不愿意去贷款,实物资本的投资就会降低。且利率上升,代表着资产的现值降低。(债券那部分会讲,债券的价格和利率反向变化。)

前面我们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水平,实际上,也有部分国家以别的基准作为目标:

利率目标(interest rate):当前利率>目标利率,加供给量;

通胀目标(inflation):当前通胀>目标通胀,减供给量;

汇率目标(exchange rate):本国贬值,加大本国货币。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本币贬值,GDP上升,物价上升。紧缩性与之相反。

判断央行的政策是紧缩性还是扩张性,就是中性利率(neutral interest rate)。中性利率,顾名思义,就是既不紧缩也不扩张时的利率:

中性利率=实际增长趋势+预期通货膨胀率

注意,当政策利率低于中性利率时,是扩张性的,美联储把政策利率降到0,就是往死了扩那种。

货币政策具有局限性,之前我们说,央行找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找私人和公司,这中间有个传导过程,且商业银行执行情况也很难说。这其中,有如下问题: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反向变化:这是由于,当央行放出某一信号时,如短期利率下调,人们就不看好短期,转而买入长期,从而拉高长期利率;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当经济紧缩时,央行采取扩张的政策,然而实际利率降到0,继续扩张,利率也不能再降了。为了治理通货紧缩,政府会采用非常规的量化宽松(QE)来治理。别的不想说,只想说是不是和美国现在的情况惊人的相似。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包分两种,一类是收入,一类是支出。

收入工具包,主要就是税啦:

直接税(direct tax):直接基于如收入、利润、财富收的;

间接税(indirect tax):根据商品和服务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支出工具包:

转移支付(transfer):财富再分配,贫困补助等;

经常性支出(current):医疗、教育、国防等;

资本性支出(capital):投资于未来,如建电站。

各个工具各有特点,各有优劣。直接税来得直接,一旦改变,适应周期长,间接税针对特定领域,可影响单独领域,如电子烟。资本性支出投资回报周期长。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而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也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从而促进就业和稳定。财政政策也有自动稳定特性,表现在当经济不好时,政府支出自然增加(失业金等增加),从而实现经济的刺激作用。

财政政策可以将资源重新分配到不同的经济部门,也能将财富重新分配给不同的群体。判断货币政策的状态我们使用中性利率,而判断财政政策是属于紧缩性还是扩张性,我们使用预算差->结构性预算赤字结构性预算赤字指的就是潜在GDP产出下的预算赤字,当预算赤字小时,说明政府支出的钱少,属于紧缩性政策,反之是扩张性政策。

赤字,指的就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额,当收入大于支出时,说明财政有盈余,否则称为财政赤字。当赤字较大时,就会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挤出效应(crowding effect):大规模政府债务,导致政府和私人部门进行借贷竞争,造成私人部门借贷成本增加,借贷减少,从而私人部门投资减少,消费和降低。该效应相关赞同方认为,政府不应该大规模的借债。

李嘉图均衡(ricardian equivalence):增加政府支出就相当于增加以后的政府税收,消费者角度来看,这些钱最后都得从税收中补回去,以后税要涨。他们就会增加存款,以应对加税。其认为政府可以大规模借债。

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时,要先识别经济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再着手实施,这需要准确判断相关经济状态,然而实际上,很多东西没法衡量,或者当能衡量时已经比较晚了,比如潜在GDP。因此财政政策有如下问题:

识别滞后(recognition lag)

行动滞后(action lag)

作用滞后(impact lag)

财政政策利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但是紧缩性政策导致失业,而扩张性政策导致物价上涨,在决策时,可能很难作出均衡。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分为紧缩性和扩张性,扩张性政策,会降低利率,减少私人部门的借贷成本,增大社会资本投资和产出。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加大财政支出,降低私人部门支出。一般,政府在调控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支出会一起使用,比如美国的降息+量化宽松(下图来自CFA教材):

兔纸的相关文章

CFA一级经济学-消费者需求分析

CFA一级经济学-厂商供给分析

CFA一级经济学-厂商和市场结构

CFA一级经济学-总产出,物价和经济增长

CFA一级经济学-经济周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必考知识点,CFA一级经济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