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害怕,而是学会怎样面对害怕

上周,小乐咳嗽一直没好,就让外公带去医院看一下。我在公司打电话过去询问看得怎么样了,小乐听到是我,大声在电话里喊:妈妈,今天抽大血了,我一点都没哭。我听了说:哦!今天这么厉害!今天抽血疼不疼?小乐嘚瑟地:一点都不疼,比蚊子叮还没感觉!嗬!这语气,自豪到爆棚!

接下来,回忆一下去年冬天小乐抽大血时的情景。

一月份流感肆虐,小乐也没能幸免,反复发烧四天后大晚上三人来到急诊想让医生再看看。出门前,他情绪就不好了,咕哝着要不要抽血,抽小血还是抽大血,我见状开始尝试各种办法,引导+深呼吸+游戏想象,努力镇定做好“第二只小鸡”,只为让他的害怕感受降低一点。

检查完,医生宣判要抽大血,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不好,害怕要升级了。紧接着,小家伙担心的哭腔更响了“要抽大血啊,会很痛的呀~~~能不能不抽呀”,走路也变慢了,边说还边掉几滴眼泪,紧张+害怕情绪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默默心里叹口气,但脸上尽量掩饰不表露出我的心烦,只让他各种宣泄。抱抱他、摸摸头、拍拍背,对他笑笑。我已经决定放弃讲道理的安慰,只有接纳,至少让他感到还有最后一层柔软的保护和依靠。

窗口前,碰巧前面排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哥哥,哥哥见状说“痛是因为扎的时候乱动,手放不平,针头戳到血管才会痛。只要手放平,医生很快把针戳进去就不痛的。”短短两句话,此时我只有对小哥哥的无比崇拜,赶紧借机称哥哥说的对,这真是个不痛的好办法。

同伴的影响真是比我们强得多,小家伙稍显放松一点。轮到他了,先问护士姐姐针要扎到哪个部位,然后一扭头,把手臂豪壮地往台上一放,那个模样,连护士都乐了,调侃他道“哟,这么大义凛然啊!”几秒钟,抽完了血,眼里还含着泪渍笑嘻嘻地冲我说“一点也不痛啊,比蚊子咬还要轻,都没感觉就抽好了!”

也许就是去年的这次经历,他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让抽血尽量不疼的方法,也已经有了面对恐惧的成功体验。所以,在上周的抽血和小指受伤了事件中,能够在情绪来时,生出敢于面对的勇气,同时使用一些方法调整自己,挑战自己!

小乐是敏感、谨慎的孩子,遇到事情时的紧张、害怕情绪比一般孩子会更强烈。他爸爸有时私下会说,明明是个男孩子,怎么总是这么胆小!

每个孩子性格气质不同、身体感受性也不同。比如,超敏的孩子对外界各种因素变化的感受强烈度是完全不同于一般孩子的。水花溅到他们身上会紧张得跳起来、温的水在他们喝来会觉得很烫,就喜欢喝冷水。这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要知道,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一些让你觉得小题大做的反应,我们才不会带着单一主观看法去评叛孩子胆小、娇气、柔弱!

有害怕情绪是正常的,健康的害怕情绪能帮助我们躲避危险、保护自己。大脑机制在紧张、害怕情绪下会指挥人体做出最快速的应激反应,比如过马路时看到一辆车驶来会马上快速地跑过马路、看到雷电会迅速找一处地方躲避等。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害怕情绪,因为这是正常生理反应。

但如果孩子对于某件事物过于紧张,害怕、恐惧到出现一些持续性地、不良行为、想法,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比如小乐之前一直对睡觉有恐惧,影响到他正常睡眠了,我们就要通过各种办法帮助他,帮他学会怎样去面对害怕。(这在我之前一篇日更“孩子睡前恐惧”里有写到一部分。)

这是一个持续地、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学习放松技巧、再加上刻意地不断练习才能真正习得。看上去只有几句话,但我们在帮助小乐的这么长时间里,有过怀疑、沮丧、无奈、自责、不解,到现在终于看到小乐在面对各种害怕事件和挑战时能较好地应对了,也才终于松了口气。帮助孩子的同时,也是不断调整我们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第一步,就是调整认知。

今天日更的目的同样也是如此,想分享给大家的就是调整认知的一个点:不是让孩子不害怕,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面对害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不害怕,而是学会怎样面对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