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疏肝理气

原文

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笔记

  • 两胁气胀或痛: 胀甚于痛,或只胀不痛

  • 为什么不用四逆散?
    根据笔者临床体会,肝气病初起,只见两胁气胀或疼痛,王氏所选药物确实比四逆散好。这是由于对肝气病初起,对肝气冲激于两胁局部的证候,当集中力量加以疏散为宜,而不应当酸敛、甘缓,且柴胡也确实过于升散,有伤肝阴之虞,故所选药物以香苏饮(紫苏叶 香附 陈皮 炙甘草 生姜 葱须)化裁,去掉甘缓的甘草,选用青皮、橘叶、苏梗等芳香理气之品配行气疏肝要药香附,如此则行气力大,迅速毕其功于一役;而郁金又为血中气药,兼用之防止气滞进一步血瘀,其性偏寒,更可防止辛燥伤阴。至于四逆散,因其有芍药、甘草,比较适合肝气病已久、因疏泄太过而伤阴者,故以上述酸甘化阴之品辅佐之。而且四逆散比较适用于影响全身的肝气病,范围广泛而不局限,这与本法药物所治局限于两胁者不同。

    四逆散证脉沉偏细弦,舌质中间有裂纹而苔薄少;本法药物适应证则是脉在中候偏弦而不细,舌中无裂纹而苔薄腻。前者体现了病久气滞而阴伤,后者体现了初病气滞而湿阻

  • 典型肝气病的主症有三:①急躁易怒;②胸胁胀满或痛;③脉弦

  • 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化瘀灵(笔者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克组成)与膈下逐瘀汤(王清任方,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红花、五灵脂、枳壳、香附各10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肝气病以主方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病以主方逍遥散或解郁消愁汤(笔者经验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枣仁、远志、焦三仙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其他肝病亦可出现此症,可根据辨证选用适当方剂。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金匮》方,由桑白皮、黄芩、白芍、当归、川芎、半夏、葛根各10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奔豚汤原方中甘李根皮药房常不备,故以桑白皮代之,效果亦佳。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脐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金匮》当归芍药散(由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各10克组成)治疗最佳。

  •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适用范围远较王氏疏肝理气方为广泛。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 肝郁病
    三大主症判断肝郁病:①悲愁;②纳呆;③少寐 治疗宜“舒肝解郁”,因其体质血虚,故必用当归补血,因其“木不疏土”而致脾虚纳呆,故必用白术、茯苓健脾,逍遥散恰为对证方药,笔者自创解郁消愁汤效果更佳。
    肝气病血不虚、脾亦不虚,一般并无血不养心的失眠症与脾呆不运的纳呆症。其表现在饮食方面,常常是有食欲而食后脘胀不舒。而肝郁病则是睡眠不实,时睡时醒,甚至难以入睡,表现在饮食方面,则是全无食欲,“饭到口难往下咽”。此外,在脉象方面亦有不同的特点:肝气病的脉象多沉弦,按之有力,显现其气滞而实;肝郁病的脉象多浮弦,按之无力,显现其血虚而脾气亦虚。

个人体会

  • 我怀疑王旭高不用四逆散,是因为他觉得四逆散力气太大了,毕竟他相信柴胡截肝阴,枳实应该也是比较强劲的破气药(朱丹溪认为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当然,作者发现肝气病初起,只见两胁气胀或疼痛,王氏理气疏肝散效果更好,这个有机会可以验证一下。
  • 一般用丹皮栀子清肝热,可是祖师爷的小柴胡汤为什么清热选黄芩,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1. 疏肝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