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史 | 年夜饭的味觉记忆,是我们对家最温暖的眷恋

记忆中,仿佛一走进腊月,便能闻到浓浓的年味儿。儿时的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这日能穿新衣,戴新帽,父母亲友归家,家人团聚,这是属于一个小孩子的简单快乐。


对于我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年夜饭了,年夜饭作为过年这天最重要的环节,一直承载着我儿时最重要的味觉记忆,从我儿时到现在,桌上的年夜饭品种变了不少,但不变的是那股家的味道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对于我们来说,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是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仪式感的一顿饭。无论人在何方,年夜饭永远是家的味道。而关于年夜饭的变迁史,接下来我慢慢讲给你听。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它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而且对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关于“年夜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据《清嘉录》记载:“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夜饭便成为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 50年代 

在50年代,国营零售店、合作社、公私合营食品店等,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商品才摆的满满当当。


那时候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就够一家子快快活活过年吃几天了。


60年代 -


60年代还属于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为了在春节里“解解馋”,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腾挪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


大白菜是那时的当家菜,春节菜谱里主妇们能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


70年代 -


70年代依然是凭票供应的年代,一个月半斤鸡蛋,三两油,几十斤粮食,一家人都要计划着吃,主妇们从不浪费一滴油。


到了70年代后期,市面上开始出现白酒、巧克力、话梅糖、饼干、蛋糕、糖果这些“奢侈品”。


80年代 -


80年代,生活慢慢好起来,过年家家都要杀鸡。父母要从早忙到晚,从上午就开始炖鸡,一直炖到年夜饭开饭前。


鸡肉永远摆在桌子最中间,孩子们这时候是最幸福的,就是能吃到一只大鸡腿。


90年代 -


90年代,吃年夜饭变得很多元,有的家庭仍然忙前忙后准备家宴,有的图省事儿,购买半成品的家庭套餐回家简单加工一下,也有的开始外出吃年夜饭。


21世纪 -


进入21世纪后,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年夜饭的形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家人在家忙碌热闹,准备除夕夜的一桌饭菜;或者可以去餐厅预订年夜饭,享受传统的中餐,当然也有人尝试更加国际化的除夕宴。


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顿饭,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众多文化内涵,它是每个人对家的最高敬意。

无论一年过得怎样,这一刻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是风尘仆仆赶回并懒在家里最温暖的眷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迁史 | 年夜饭的味觉记忆,是我们对家最温暖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