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一模块:改变理念》的第一篇思考

        我相信技术会推进更好的教育,这里的推进不是取代现有的教育,而是在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技术能帮助我们得到准确的数据,得到量化的反馈,抛却凭着主观感知判断学生吸收知识好坏的影响,实施精准教学。但技术使用的目的不是以师为本,而是要有效的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王博士说:“课堂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生为本,进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其实是STEAM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我的课堂理念是以生为本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口头和笔头的学习反馈并能调整教学方法进行更合适的教学,但是,我的以生为本并不是以全体学生为本,在数据面前我也体会到了经验主义和对反馈的以偏慨全的不靠谱。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的同一道题型我实施了充足的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历来的痛点,错点进行反复的讲解,并在复习期间进行了两次检测,从三次数据来看,当时的教学没有起到任何提升作用,是无效的。现在经过高二上学期一个学期和新学生的磨合,我更深刻意识到在新的学期必须要使用技术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化,上课要践行少才是多。慢才会快!说实话在课堂上想要践行少才是多是要有勇气的,当我看到陈蕾老师的讲座和王绪溢博士的第40篇文章时顿时有了底气,并得到了帮助。感谢。

        少才是多并不是我想的知识点能力点的适当减少,而是如何设计使得实现教师占用时间少,学生时间多;教师说话少,学生说的多;教师提示给的少,学生思考变多,进而深入理解知识点和能力点。我想我要思考知识点能力点的整合,同时思考该怎么激发学生的思考,怎样组织课堂活动。陈蕾老师和王绪溢博士告诉我们一节课中的小组活动不超过三个才是有效的,每个活动的时间大于5分钟才是内涵和质量丰厚的。也曾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反馈系统的时间不超过15%到20%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放到高中就是6.75到9分钟时间。我想我可以在新课堂中的每节课里思考组织一到两次的小组活动,其中一个活动大于5分钟,但总时长不超过9分钟,记录下课堂反馈和我关于激发学生思考和给予学生评价方面的反思。培养学生的习惯是慢的,慢为快打基础,这个慢陈蕾老师用实践告诉我们接一个新的班级用一个半月就能养成学生上课的习惯:讨论问题不是光讲对错,而是要说明理由,讲清依据。当反馈器显示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在30%-70%时自觉展开讨论。这个我要达成。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新学期的第一周课要在网络上进行,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还要努力学会使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努力创造“高认知参与”的问题。

        在技术层面,我将使用反馈器收集数据、智能手机采集学生作品。反馈器当然是特别适用于采集选择题的提问,陈蕾老师告诉我们可以用学生生成的答案产生单选项和复合选项,让学生选择,这确实是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好方法!智能手机拍照上传学生作品,往往是在与主观性、个性化表达有关的任务中使用,陈蕾老师也告诉我们:1张照片是做“示范”之用,在师生对话中的主要收益者往往就是那个被拍照的学生;2-4张照片用于对比归纳,通过对比的方法,学生能自己发现更多的信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丹尼尔.施瓦茨教授认为:“对比组合是极有价值的学习方法。”那么对于我班级的学生,适用2张起始训练,最多到3张,在新学期用好来!麻吉星系统是可以让学生用反馈器对两组答案进行评分的,这个功能我很好奇,我现有的设备里是没有的。6-9张照片适用于多元展示,也就是拍小组学习活动后的学习成果,这个是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展示了,陈蕾老师已经实践到了这一步,很棒,而我要认清现实,抓住该突破的点进行突破,仰望前辈,努力追赶。

        挑战很大,我在上学期末进行了先有技术的初步调试,还没完全调试成功。总结一下我要做的事:线上一周教学仍然要实现小组活动,线下教学要尽可能多的练习小组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生生有效合作,教师有效评价的以生为本的课堂。线下教学开始时希望能拿到麻吉星教学系统的试用权。每天一次的反思小短文,每周一次的反思文章。我要着重思考当学生思维可视化实现时,该怎么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讨论能力,帮助建立有真正合作行为和合作意识的团队合作学习课堂(TBL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实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的课堂,继而发展项目式学习,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道路漫长,走好脚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第一模块:改变理念》的第一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