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部分 先秦文学概述
第二部分 先秦文学简史
第三部分 《诗经》简介
第四部分 《诗经》经典名篇赏析(五篇)
第一部分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远古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说明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后,甲骨文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标志着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左传》、《春秋》;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歌谣,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许多的中国神话。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左传》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胚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
第二部分 先秦文学简史
1.原始社会
以古代神话传说为标志,口头文学,《山海经》、《淮南子》等保存片断。
2.奴隶社会
夏、商、周、春秋,为书写文学的萌芽。《尚书》——散文开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叙与议论文集。记言的古史。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诗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国风”多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基础。
3.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六则》、《季氏将伐颛臾等》。
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仁义”“民贵君轻”“性善”论。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与孔子合称“孔孟”。
庄子——庄周及门人及后学者的文集,富浪漫主义色彩,《逍遥游》、《庖丁解牛》。
荀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性恶”论,长于论辩,文多长篇大论。《劝学》。
韩非——战国末法家思想家。《扁鹊见蔡桓公》、《五蠹》。
《吕氏春秋》——《吕览》,战国末吕不讳请门客编写。汇合先秦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而儒、法、道为主。《察今》。
列子——御寇,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
孙子——《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武圣”。
4.历史散文
《春秋》——相传孔子编著,鲁国编年史(春秋三传:公羊(高)传、谷梁(赤)传、左传)。
《左传》——编年史。左丘明所著。长于叙事,善写战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在记言。《勾践栖会稽》。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最长于说事。《唐睢不辱使命》、《邹忌》、《刺秦王》。
5.楚辞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爱国诗人。《离骚》,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作品,表现为崇高理想而热烈的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九章》:爱国感情和流放生活。
《涉江》《九歌》,11篇,祭歌。
《天问》,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第三部分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有目无诗,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其内容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朝设置专职采集诗歌的官员,定期到民间采集歌谣,经过乐官的编撰,形成诗歌总集。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作品最初大都是通过配乐歌唱的,依照乐律的不同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1.《风》
《风》又称“国风”,书诸侯各国的地方性音乐。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大部分来自民间,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风》160篇,其中:“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
《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雅》
《雅》就是正的意思,是诗经的第二个部分,是指士大夫阶层也就是当时的读书人所写的用来长的诗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辖区的音乐,当时被称之为正统正声,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小雅”是知识分子宴享时所奏的音乐,多为讽刺之作,如《巷伯》痛骂了朝廷中的小人;《十日之交》通过自然灾异而警告了当权者。“大雅”朝会的时候所奏的音乐,多为歌功颂德之作,《荡》则以商朝的覆灭给周五敲响了警钟。
《雅》共有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从风格上讲,小雅的语言生动有致,抒情味浓,文学价值较高,是雅诗的精华。其中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武》产生较早,记载乐周朝发祥地到建国立业的历史,歌颂祖先功业,也寄托敬天保民的封建思想;另一部分反映对周边部族的战争及描写农牧场广阔,如《大雅·江汉》表现贵族生活的富裕和优雅。西周后期周朝没落,表现政局黑暗,抒发怜时伤乱的悲愤。
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对社会的关注,启迪了后代文学的现实批判精神。
3.《颂》
《颂》特指宗庙祭奠的舞曲,是诗经的第三部分,共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合称“三颂”。全部都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颂》主要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其内容多宣扬天命,赞颂祖先的功德。如《周颂》中的大武舞曲就是颂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功业的歌舞曲。《昊天有成命》便是强调天命、歌颂成王的诗。《鲁颂》中的《泮水》、《閟宫》颂美祖先的诗歌。《商颂》5篇都是宗庙祭歌,也充满了祝颂之辞。
《颂》诗中有一些反映当时农、牧、渔业生产情况的作品。如《周颂》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一些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的祭歌,对四周农业生产的情况和规模都的具体的描述。《鲁颂》的《駧》旨在颂美鲁僖公的牧马之盛,同时也说明鲁国畜牧业的发达。《周颂》的《潜》写周王以各种嘉鱼献祭宗庙,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生产情况。
另外,《周颂》的《有瞽》写了各种古代乐器;《商颂》中的《长发》、《玄鸟》保存了关于殷商的神话、史实,是研究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的重要资料。
《颂》诗多空洞抽象的说教,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也极少运用比、兴手法。其中《周颂》时代较早,语言典雅庄重而欠清新活泼,叶韵也不甚规则;但一些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载芟》、《良耜》用白描、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耕耘、收获、祭事祈福等描述得颇为生动具体。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不邪恶”。
第四部分 《诗经》经典名篇赏析(五篇)
篇一:《国风·周南 ·关睢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关睢》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全诗内容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由于《关睢》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符合于社会美德。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译文】关关和鸣的睢鸠,栖息在河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篇二:《国风·邶风·泉水 》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山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赏析】这是一首四言诗,采用比兴手法,描写婚嫁卫女故国难归的叙事诗。全诗共四节,构成四幅卫女嫁于他国诸侯,不能探望故国的连环画面。
从诗里看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逞强,相互征伐,弱肉强食,怕被吃掉,才造成相互戒备,相互猜疑,互不往来的局面,国与国之间有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致使那些异国他乡的人,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团聚,这就是相互征伐带来的悲剧,只有消除战争,和平共存,才会给人类带来福气。可惜,至今世界上仍战火此起彼伏,硝烟不断,人们多么渴望那些战争的制造者,放下屠刀,停止战火,给人类有一个和平生存的环境。
【译文】泉水汨汨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称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顺便走访大姊处。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篇三:《小雅·采薇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曰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这首诗主题严肃。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全诗六章,分三层,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堂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篇四:《大雅·江汉 》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赏析】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全诗共六章。此诗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不多,以召虎对宣王的赏赐表示感激。他一方面表示要继承先祖的事业,为王朝立功;一方面颂扬宣王能施行文德,使王朝与四方诸侯关系呈现出和谐融洽的局面。
对于此诗的写法,后人评价极高,雍容揄扬,令人意远。
【译文】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
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篇五:《周颂·烈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赏析】《周颂·烈文》对诸侯具有安抚与约束的又重作用。全诗共十三句,不分章,可按安抚与约束之意分为两层:前四句和后九句。前四句是以赞扬诸侯的赫赫功绩来达到安抚的目的。这种赞扬可以说臻于极致,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祭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而祭祀时周王肯定其功绩,感谢其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的努力,使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译文】有功有德众诸侯,天赐你们莫大福。给我恩惠也无量,子孙长保此福祥。莫在你国铸大错,一心尊崇周君王。感念你们立大功,继续立功又弘扬。国强莫过有贤才,四方才会来归降。先祖伟大在美德,诸君应当为榜样。先王典范永不忘!
结束语: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多年来,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大放异彩,独领风骚。
先秦历史时期文学逐渐发展并形成的“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时至今日,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由于本人知识面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讹定然不少,欢迎书友们批评指正。
(陪伴营2023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