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流只有一半人能上普高,这么残酷,为什么还要坚持?

面对中考最新分流政策,家长和孩子如何应对?

我们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现在,在前18年的时候,中考分流这件事情并不残酷,它非常符合社会现实。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中考分流这件事情不是这一两年才出现的,它从中国恢复高考、恢复中考的时候直到现在都是一直存在的。

那为什么说在1977年恢复中高考的前18年中考分流不残酷呢?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有两个目的

一个目的就是9年义务教育的扫盲。

小学加初中,基础教育在中国也叫义务教育,它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扫盲。我们希望能够让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能够识字,都能够有数学计算的能力,这是它的第一个目的。

另一个目的就是培养中国自己的高等知识分子。

全体人民扫盲之后,我们也要让一部分能够继续求学,继续为祖国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做贡献的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等知识分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自己知识文化素养的一个机会。

所以中考的分流在恢复中高考的前18年,就是一个最适应社会发展的机制。

一部分人完成了扫盲,他们就可以进入技术工作的范畴和岗位上直接就业了。而另外一部分人要进入到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的领域里边去,他们通过中考,通过高考进入到高中,进入到大学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去走科研和研究的学术发展的路线。

随着扫盲的结束,中国的发展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过去的这种教育体制和现今社会的发展现状就没有那么匹配了,城市化的进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整个社会的进展发展很快。那么在社会体制发展过快的大环境下,我们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就相对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说我们应该普及更高更多年限的义务教育。

比如说,我们把9年义务教育改成12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人人都能上高中,甚至是普及大学。这不是一个根本的方法,根本的方法是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

从1977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期间,在这18年的时间里,那个时候中考分流的广大同学的学习和就业是非常幸福的,一半人进高中,这些进高中的人是真的要进入到大学继续发展的。同时也有另外一半的人,他们进入到了职业高中或者中专,在当时的体制下,中专和职业高中都是直接有定向工作分配和就业分配的,他们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展心理学的观察当中也发现,如果在中考时,也就是在15岁的时候分出了:一个走学术路线,一个走技术操作路线,那么这两类人到他们30岁的时候,他们的生活状态基本上都是趋于一致的。

在1995年我们国家实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叫中考扩招。那个时候给大家在意识上造成了一个误区,很多人会认为1995年实施中考扩招之后,是大部分人甚至是2/3的人都可以上高中,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国家只是扩大了高中录取的人数,可是从中考分流这件事情上是没有变的,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人口增长的比例,我们的基础人口太多了。在1995年前后,整个中考的考生人口基数增长了,中学生的数量也远远比1977年到1995年之间增长了很多,18年间我们的人口基数增长的很快,所以有大量的考生要进入到高中当中去。

我们对于中考扩招这件事情的误区,就是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由于认知偏差所形成的,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高中是很容易就能上的,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无论怎么扩招,在比例上我们都一直坚持着一半一半。即便中考扩招了,仍旧是有一半人能上高中,一半人去职高和中专。只不过在1995年到1998年的时候,随着中考的扩招以及大学高考的扩招,我们改变了一个教育的方式。把原来的职高、技校、中专取消了,全都往上升了一个台阶,变成了大专,变成了高职。

事实上这个做法也是对的,只不过在这个做法背后,从原来的技校、中专、职高升格变成的大专以及高职院校,有一些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并没有完全跟上,所以就导致我们国家的学校在很多时候只是在体制上符合分流,而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我们在教育体制上是能够保障一半人进入到高中,参加普通高考,进入到大学,然后走学术路线。而另外一部分人进入到高职,进入到大专技术类院校,然后完成学业,走技术应用性路线的发展方向。只不过有一些在当时升格之后的高职和大专并没有及时改善他们过往的教育水平,这样就让很多的考生和家长建立了一种“我的孩子必须上大学,不上大学就不行”这样的一种认知。再加上过去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的知识改变命运。事实上知识改变命运错了吗?没有错。但是这个说法更多指向在大山当中生活的孩子,在贫困地区生活的孩子,他们通过知识走出大山,走出贫困,当然是可以改变命运了。

但是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放在城市人口当中似乎就不妥了。20多年来,全国各个地方,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偏远地区、山区、贫困地区还是城市发达地区,所有的家庭全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也就是说你的命运可能非常好了,但你仍旧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就全指向了所有的学生全都要上大学。

像我们刚刚分析的,如果你一旦进入大学的话,它导向的职业生涯是什么?就是要进入到学术和科研发展的领域里面去,然而社会上并没有这么多的学术和科研领域的岗位提供给这么多的人口。即便是有这么多的岗位,也不可能提供给那么多人进行就业,否则社会的服务领域、技术领域、操作型的实践领域等等,这些领域的人才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在过去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体制一直没有错,只是在体制背后要改善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跟上。这种“没有跟上”就导致很多家庭和考生,对待“普通大学的学术教育”和“应用职业技术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现在很多人似乎觉得中学必须考高中,高中必须考大学,如果不进入大学就没有未来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认知的偏差,特别是2021年双减政策之后,中国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层面上正在加快步伐的在实施着改革,一方面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在各级的大学当中实施一轮改革,让大学当中属于职业范畴的专业,进入到职业高考的考试领域里边去,而属于学术和科研研究的专业,继续持续过去的普通高考的方式。

也许在接下来的这几年内,我们国家就会陆续的开展试点来做两个高考。

两个高考都是在同样的时间,六月份的7.8.9号。我们现在的高考是简称为高考,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那么同时我们还会再开发另外一个考试,叫高等职业技术招生考试

这两个高考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并存。这给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又提供了进入大学的机会。我们国家重新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招生考试,并不是又成立了一大堆职业技术的大学。

简单举个例子:清华北大还是清华北大,只是要把清华北大里边原来一刀切,全都属于学术和科研发展领域的学科分出来,该属于学术和科研领域发展的学科划归到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围里边去。而像工程、机械、信息、机电,包括医学这些直接指向了动手操作的专业,全都划归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里边去。

未来走普通高中、普通高考的同学,在六月份7.8.9号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可以参加两个高考的。普通高中到高考的时候,我们的考生也可以选择,是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的考试,未来走学术路线,还是直接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未来走应用人才的路线。

像原来的选文科选理科一样,接下来要试点的就是在高考的这一环节,可以去选你是要走学术路线,还是要走职业操作路线的。现在只是简单的选文理,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在高考之前还要再选一次。如果你想成为建筑师、成为工程师的话,实际上你要参加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而不再是过去的普通高等教育考试了。

同样我们开通了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之后,那些中考没有考上高中的同学,如果他们在中专/大专或者说在高职的院校里边,学的是机械、工程、电子科技这方面的专业,他们还有第二次机会。虽然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但是他们在高考的时候还可以结合他们多了三年的动手实践的优势,去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这样的话实际上并不残酷。

随着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为考生提供两种方向的发展。

一个是学术方向的发展,研究方向的发展,

一个是走社会技术应用实践方向的发展。

在未来整个体制全都改革到位的情况下,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分流就是真正为了同学们的生涯发展提供非常精准、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发展道路的一个精准政策。

这是我们应该正式建立的正确看待中考分流的一个思路。

我们在这里边描述和分析的也不是遥远的事情,未来2023年开始我们国家就会在部分城市做两个高考并存的试点,到2025年到2026年期间实现全国普遍实施。

所以广大考生如果站在生涯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中考分流和高考分流的话,我们未来能够拥有的中考的机会以及高考的机会是非常多且非常美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考分流只有一半人能上普高,这么残酷,为什么还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