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 傅佩荣关于《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争议

傅佩荣有关《道德经》的研究。

最大的争议,就是《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问题。

01最大的争议

《道德经》第一章在“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断句上,出了很大的问题。

今天有关《道德经》的书,大概80%都参考北宋王安石的断句,在“无”跟“有”后面断句。

王安石本身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很好,哲学也不错。

古人念书,不像我们今天念到太多的资料,因为书并不是很多,他有时候就要别出心裁,别人都这样讲,我就把断句改一改。

这一改,改出了大问题。

改完之后,大家觉得说,讲“无”跟“有”比较玄,比较抽象,比较奥妙。

结果就给我们今人学习《道德经》,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在学术界,研究《道德经》都是以魏朝的王弼本作为参考。

王弼生活在曹操的时代,年代上比较接近。

他注解的《道德经》,断句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出来帛书本《道德经》。

就是汉朝人坟墓中的《道德经》版本,写在绢帛上面的,分为甲本、乙本。

这个版本出来之后,王弼本的断句更加可以肯定。

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用“之、乎、者、也”作为分隔。

帛书本《道德经》是怎么断句的?

它写的是:“故恒无欲也,恒有欲也”。

当时这句话还不是“常无欲、常有欲”,因为汉文帝名刘恒,古代为了避皇帝的讳,汉文帝以后才改成“常”。

也可以看出,帛书本的《道德经》版本是很早的,学界认为是在汉朝初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26 傅佩荣关于《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