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有两种礼不要随,纯属浪费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始终贯穿了一个“礼”字,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各种道德和礼仪当成做人的规范和标准,光有礼仪还不够,于是我们的人际交往还非常讲究各种礼节。

比如亲友之间,朋友结婚你随个份子,你搬新家,朋友也会高高兴兴地随礼,这就叫“礼尚往来”。

我们所谓的人情社会,就是通过这样的礼仪、礼节、还有礼物,这三种形式组成。

中国人,习惯把人情往来的礼物称为“随礼”,或者“随份子”,随礼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最早从秦代开始就有这样的习俗,而且当时的习俗是谁随的份子钱越多,宴席时的席位就越好。

现代人随礼,根据亲疏远近的不同,随礼的分量自然也有所区别,关系好的,咱们就多随一点,关系一般的,那就随少一点。

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不管关系怎么样,哪怕仅仅是一面之缘,只要对方发出了邀请,碍于面子都得随礼。

年轻人爱面子,希望多结交一点人脉,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人到中年以后,那么在“随礼”这件事上,也应该要有选择地区别对待,因为生活中有些“礼”根本没有“随”的必要。

人到中年,有两种礼不要随,纯属浪费,别当冤大头。这些“礼”随了以后,无非是让自己当一个冤大头而已,没有任何的意义。

比如隔壁单位的某个人,你们虽然认识,但仅仅只是因为一块上下班偶尔打个照面点一下头而已,但从来没有任何工作与生活方面的交集,他家办个什么事儿也给你发来邀请,那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在给他祝福的同时告诉他,自己没办法去到宴席现场。

有人说,这样做太没有人情味了,既然对方邀请了,那就随个份子,说不定以后就成为好朋友了。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自己“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朋友吗?

我们的生活和交际,应该不断做减法,而不是让那些不重要的人和事成为生命的累赘,随礼也是一样,可以做减法的礼尚往来,最好是能减少就减少,如果说不随礼就是没有人情味,那这种“人情”不要也罢。

还有一种不要随的礼,叫“打肿脸充胖子的礼”不要随。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话说在秦朝末年,泗水亭长刘邦去参加县长吕太公的宴席,那时候随礼的习俗是谁随的份子钱越多谁座位的位置就越好。

刘邦当时很穷,但却又非常要面子,所以他在入席的时候就大喊了一句:我随一万钱!成为了整个宴会随礼最多的人,于是刘邦也顺利做到了首席的位置,但是吃完以后,刘邦却拿不出这一万钱,好在请客的这个县长吕太公慧眼识珠,不但没有计较,反而觉得刘邦很有胆量,于是招他做了自己的女婿。

当然,故事终究只是故事,但有时候咱们难免也会碰到借着随礼攀比炫富的情况,比如按照正常的交情你随一千块的礼就足够,但旁边的人相互较劲,一个比一个随得多。

那这个时候我觉得咱们就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该随多少就随多少,假设为了面子也像刘邦那样大喊我随一万钱,就真的让自己变成了冤大头,完全、没有必要。

正常的礼尚往来,能让人际交往的人情味更浓一点,但千万不要让随礼变成一种负累,关于随礼,你有哪些经历值得分享呢?欢迎留言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际交往,有两种礼不要随,纯属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