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纪行之二
○ 湖 山
依照行程的安排,赴台的第一天,是与台北的新闻界进行交流,参访当地的几家新闻媒体。
大巴车驶入台北市区,穿行于城市的街道中。台北给人的最初印象是绿树成荫,马路干净,但高大的新建筑不多,街道旁都是一些几层楼的老房子,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与大陆的省会城市相比,有一种明显的陈旧感。
台北的街道给人一种陈旧感
上午参访的新闻单位,是紧邻圆山大饭店的“央广”,“央广”大楼是一幢4层楼的老建筑,从外表看上去十分普通,还不如大陆一个县级城市的电视台气派。
进入大楼一层,楼梯口前不大的空间,布展了一些介绍图片和文字。“央广”1928年创建于南京,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它曾是国民党的喉舌。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作为中国的官方媒体,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动员民众抗战,及时报道抗战中的重大事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声音。两岸实现“三通”后,又通过广播向台湾同胞介绍大陆的发展变化,推动两岸的交流交往。
1998年,“央广”由国民党的官方媒体改制为财团法人控股,目前用13种语言广播,有国语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和粤语4种华语广播节目。新闻资讯占节目量的40%,文化类节目占30%,所有新闻节目都采用直播。
听完介绍,走上三楼,楼道中间挂着一幅毛笔书写的《滕王阁序》,行书字体笔力遒劲,可见作者书法功底深厚。不难看出,这是主人为接待江西参访团精心布置的,在台湾看到这篇《滕王阁序》,能够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一下就拉近了赣台两地新闻同行的距离。
在“央广”观看资料片
双方在三楼进行了座谈,“央广”总台长李犹龙先生首先致词,他说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江西新闻界互相学习交流,广播是没有限制性的,两岸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可以先进行一些节目的交流,如广播剧、小说、音乐、文化节目等的交流。节目部经理吴瑞文先生也表达了扩大交流的愿望。
新闻部副理黄美宁女士是一位年轻干部,她应询介绍了央广的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和干部提拔的情况,她说央广的人员聘用有两个进入管道:一是经过考试录用,二是签订合约。员工晋升有等有级,每年都有考级,干部拔濯依据台里的内部规章运行。
下午我们参访中天电视台和中国时报社,这两家媒体都是台湾旺旺中时集团旗下的企业。2008年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先生击败台湾壹传媒集团,用204亿元买下中时集团,取得经营权。并购后的中时集团是一个横跨多个产业领域的媒体企业集团,旗下平面媒体有《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旺报》、《英文旺报》,电子媒体有中天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中嘉有线电视系统,网络媒体有时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中时电子报》、《旺e报》,还有10家媒体以外的企业。
中天电视与中国时报
我们来到台北市民权东路的中天电视台,这里原来是中国时报社的办公楼。办公楼的面积不是很大,里面却有几百号人在办公,整个工作区显得十分拥挤,办公条件远不如大陆的电视台那么宽敞优越。工作区全部是开放式办公,所有人员的工作状态一览无余,这样的安排,既便于员工管理,又便于工作联络。
中天电视台旗下又有中天新闻台、中天综合台、中天娱乐台,共有5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工作区内有7间演播室,根据录制内容的不同,每间演播室都有不同的设计风格。我们不能进入正在录制节目的演播室,只能隔着玻璃观看节目的录制,也可以通过视频看到录制的实况。
我们参观了两间未录制节目的演播室,中天的演播室面积都不大,跟大陆电视台的演播室不能相比,但节目风格各具特色,中天电视台的“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今晚哪里有问题”等知名栏目,早已为大陆观众所熟知。
在中天电视台参访
参观完中天电视台,我们前往中国时报社。《中国时报》创办于1950年,是台湾的四大报纸之一,也是台湾报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门楼上方鲜红的旺旺集团标志。报社现在的办公地址,原来是中国时报社的印刷厂,经过改造装修后成为了报社的工作区。工作区也是大开间,分上下两层,在大开间之内,报社各个部门相对集中。
《中国时报》目前日出版对开纸9至13大张,36至52个版面。包括要闻、焦点新闻、政治新闻、社会焦点、社会新闻、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两岸三地新闻、时论广场、家庭消费艺文等。
《中国时报》有一支庞大的新闻报道队伍,每天有103路记者在台北采访,有300多路记者在全台湾采访,一天24小时都有新闻资讯传到报社。
中国时报办公区
参观结束后,我们与时报的同行进行了座谈。中国时报国际广告公司总经理吕庭华先生常驻上海,对大陆非常熟悉,他说他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大陆,只有一个月在台湾。中时电子报总编辑梁宝华先生对江西并不陌生,他曾经参加过庐山的两岸媒体峰会。时报国际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张明酞先生,旺报副总编辑徐尚礼先生、大陆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李道成先生等,都表达了与江西新闻界加强交流合作的愿景。
晚上中时集团作为邀请方,设宴款待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参访团一行。
与中国时报同行座谈
与台北新闻媒体的参访交流,给我留下了几点的印象。
一是台湾的报业、电视等主流媒体,都是由财团或者企业集团控股,其性质是新闻传媒企业,每家媒体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运作,因此用人机制也比较灵活。
二是台湾的媒体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台湾地方不大,但新闻媒体众多,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报纸的读者减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就会减少。媒体的生存靠新闻,新闻以内容为王,各家媒体要从记者采访的大量新闻信息中,筛选出最具可读性、最有新闻价值的资讯吸引受众。媒体的竞争就是新闻的竞争,新闻只有抓住受众,才能抓住广告。因此台湾的主流媒体广告特别多,看两条电视新闻就会插播几段广告,报纸几乎每个版面都有广告。
三是在台湾无论哪种媒体,队伍配置都很精干,各家媒体都十分注重个人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从而形成竞争的整体实力,形成较强的新闻生产力。由于媒体竞争的残酷性,台湾的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很大,工作负荷重,淘汰率也比较高,职称晋升和职务提拔,都要根据个人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