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与关系知识点

一、命题逻辑

一、命题及其表示法

命题的定义:具有确定真值的陈述句。

二、联结词(简单不做赘述)

1.否定:¬

2.合取:∧

3.析取:∨

4.条件:→

5.双条件:↔

三、命题公式与翻译

四、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1.真值表:根据命题公式的真值可简单构建,示例:构造¬P∨Q的真值表如下

P Q ¬ P ¬P∨Q
T T F T
T F F F
F T T T
F F T T

2.等价公式

对合律:¬¬P⇔P;

幂等律:P∨P⇔P,P∧P⇔P;

结合律:(P∨Q)∨R⇔P∨(Q∨R),(P∧Q)∧R⇔P∧(Q∧R);

交换律:P∨Q⇔Q∨P,Q∧P⇔P∧Q;

分配律:P∨(Q∧R)⇔(P∨Q)∧(P∨R),P∧(Q∨R)⇔(P∨Q)∧(P∨R);

吸收律:P∨(P∧Q)⇔P,P∧(P∨Q)⇔P;

德摩根律:¬(P∨Q)⇔¬P∧¬Q,¬(P∧Q)⇔¬P∨¬Q;

同一律:P∨F⇔P,P∧T⇔P;

零律:P∧F⇔F,P∨T⇔T;

否定律:P∨¬P⇔T,P∧¬P⇔F;

五、重言式与蕴含式

1.重言式(永真公式):无论对分量作怎样指派,真值永远为T的命题。

2.矛盾式(永假公式):无论对分量作怎样指派,真值永远为F的命题。

3.蕴含式:当且仅当P→Q是一个重言式时,我们称“P蕴含Q”,记作P⇒Q

P⇔Q的充要条件:P⇒Q,P⇒Q;

4.对P→Q:它的逆换式:Q→P;反换式:¬P→¬Q;逆反式:¬Q→¬P,

    P→Q⇔¬Q→¬P。

六、其他联结词

1.不可兼析取:⊕,手写写为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与关系知识点_第1张图片

P⊕Q,只有当P和Q一真一假时,它的真值为真,否则为假

2.条件否定:P条件否定Q,只有P为真Q为假时才为真。

3.与非和或非:与非↑,或非↓。性质:

    P↑Q⇔¬(P∧Q)

    P↑P=¬(P∧P)=¬P

    P↓Q⇔¬(P∨Q)

    P↓P=¬(P∨P)=¬P

七、对偶与范式

1.对偶式:在命题A中将所有∧和∨互换,F和T互相取代,即得到对偶式A*。

  性质:¬A(P1,P2,...,Pn)⇔A*(¬P1,¬P2,...,¬Pn)

A(¬P1,¬P2,...,¬Pn)⇔¬A*(P1,P2,...,Pn)

2.范式

合取范式:A1∧A2∧A3∧...∧An;析取范式A1∨A2∨A3∨...∨An

求范式的步骤:(1)将公式中联结词全换成∨∧¬,(2)将¬移到各命题元之前(3).分配结合律调整。

主析取范式:全是小项,小项内全是∧,小项的编码:真为1,假为0,

例如:主析取范式(¬P∧Q)∨(P∧Q)编码表示为m01∨m11,表示为\sum1,3

主合取范式:由大项组成,大项内全是∨,大项编码:真为0,假为1,

例如:主合取范式(¬P∨Q)∧(P∨Q)编码表示为M10∧M00,可表示为\prod0,2

求得主和/析取范式即可得到主析/合取范式,根据编码,如大小项中有3个元素,则有2*2*2=8个编码:假设得到的是\prod0,2,由此可直接推出主析取范式\sum1,3,4,5,6,7。

八、推理理论

主要有大题证明,

1.规则说明:

P规则:每次引入前提时使用,

T规则:每次推出一个什么结论时使用

I:写在T之后,用于每次由已知推出某个东西时,体现为⇒

E:写在T之后,用于由前面的条件得到等价的东西时,体现为⇔

2.证明方法:

1.真值表法(不推荐,除非题目规定或木法)

2.直接证法:正向由前提一步步推出结论。

3.间接证法:(1)将要得的结论前加一个¬来当做条件,证明其与前提矛盾,反证引入这个一步需要“P(附加前提)”

             (2)CP规则,常用与证明类似:***¥¥¥###⇒(R→C),的问题,此时将R作为前提条件:R            P(附加前提),最后得出结论时格式应是R→C             CP

二、谓词逻辑

一、谓词的概念与表示(应该没啥考点)

例如在命题:他是三好学生。

这个命题中“是三好学生”就是谓词

二、命题函数与量词

命题函数:通过举例学习:

如定义一个命题函数M(x):M(x):x是人。

量词:存在、所有等表示范围的词

三、谓词公式与翻译

举例说明:

翻译:这个蓝色的地板上放了一些零食。

设A(x):x是蓝色的;B(x):x是地板;C(x):x是零食;D(x,y):y放在x上

x:这个,y:一些

A(x)∧B(x)∧C(y)∧D(x,y)

四、变元的约束

约束变元:在一个公式中在ョ或∀定义范围内的变元,其他为自由变元。

换名:针对约束变元

代入:针对自由变元,规则是全覆盖并且不能和已有的重复。

五、谓词演算的等价式与蕴含式

本节主要有以下几个公式:

¬(∀x)P(x)⇔(ョx)¬P(x)

¬(ョx)P(x)⇔(∀x)¬P(x)

出现类似(∀x)(P(x)→Q)时可化简:(∀x)(¬P(x)∨Q)⇔¬(ョx)P(x)∨Q

六、前束范式

前束范式:一个公式,它的两次均在全式的开头,他们的作用域延伸至整个公式的末尾。

七、推理

规则介绍:

US:用于(∀x)P(x)变为P(a)

ES:用于(ョx)P(x)变为P(a)

UG:P(a)向(∀x)P(x)

EG:P(a)向(ョx)P(x)

三、集合与关系

一、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全集:在一定范围内所有集合均为某一集合的子集,则该集合为全集,记为E。

幂集:给定集合A,由A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例如:A={a,b},则A的幂集为{∅,{a},{b},{a,b}}

二、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交:∩ 

集合的并:∪

满足分配律:A∩ (B∪C)=(A∩ B)∪ (A∩ C),互换也成立。

吸收率成立

集合的补:B对于A的补集,表示为A-B,集合元素全部属于A,不属于B。

~A:集合A的绝对补,即全集E-A。

公式:对集合A和B:

        ~(A∪B)=~A∩~B   ,   ~(A∩B)=~A∪~B

A-B=A∩~B=A-(A∩B)

集合的对称差:通俗来讲就是两个集合相加后去掉两个集合的重叠部分。

A⊕B=(A-B)⊕(B-A)

三、包含排斥性原理

定理1:设A1,A2为有限集合,元素个数分别为|A1|,|A2|,则:|A1∪A2|=|A1|+|A2|-|A1∩A2|

推广到有3个、四个....n个集合的情况。

四、序偶和笛卡尔积

笛卡尔积:有集合A、B,在序偶中,第一个是A的元素,第二个是B的元素,这样的序偶集合称为笛卡尔乘积(直积):A×B={|(x∈A)∧(y∈B)},A×B≠B×A。

五、关系及其表示

任意序偶确定了一个二元关系R,可表示为xRy.

在一个关系 ∈R中,所有x的集合叫做前域(domR),所有y的集合叫值域(ranR),两者的集合叫做R的域(FLD R=domR∪ranR)

Ix:X上的恒等关系,Ix={|x∈X}.

六、关系的性质

自反,对任意x都有

对称,对任意都存在.

传递,对存在的任意xRy,yRz,都有xRz。

关系矩阵画法。

七、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复合关系:R为X到Y的关系,S为Y到Z的关系,则R○S为R和S的复合关系。

复合关系的矩阵运算。

逆关系:将关系R中每个序偶的前后顺序互换,得到的Rᶜ是R的逆关系。

性质:

(R1∪R2)ᶜ=R1ᶜ∪R2ᶜ

(R1∩R2)ᶜ=R1ᶜ∩R2ᶜ

(A×B)ᶜ=B×A

(R1-R2)ᶜ=R1ᶜ-R2ᶜ

复合与逆关系性质:(T○S)ᶜ=Sᶜ○Tᶜ

若R对称:R=Rᶜ

若R反对称:R∩Rᶜ=Ix

八、关系闭包运算

自反闭包r(R)=R∪Ix

对称闭包s(R)=R∪Rᶜ

传递闭包t(R),先写出自身关系矩阵M1,用M1×M1得M2,M2×M1得M3,几阶矩阵就乘到M几,

最后把所有M1到Mn相加就是t(R)的关系矩阵。

九、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把集合A分成若干子集,使A中每个元素都至少属于其中一个子集,这些子集的集合叫A的覆盖。

如果每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其中一个子集,那么这些子集的集合就叫做A的划分。

加细:若A有两个划分X,Y,对与Y中每个Yi都有X中对应的Xi使得Yi⊆Xi,则称Y是X的加细。

十、等价关系和等价类

对于关系R,如果是自反、对称、传递的,那么R称为等价关系。

等价类:是一个元素的集合,例如: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由元素a形成的等价类就是在集合R中所有与a有关的序偶形成的集合就是a形成的等价类。

A中等价类的集合则称为等价类的商集。记作A/R。

十一、相容关系

对于关系R,如果是自反的、对称的,则称R为相容关系。

相容类:存在相容关系的集合A中,能形成相容关系的元素子集,

最大相容类:加入任何元素都不再是相容类的相容类。

十二、序关系

满足自反、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哈斯图画法。

全序关系

良序集合

全序集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散数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