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我几年前看完一本书的,后来没有再次看过,但它经常围绕在我的生活中,进而影响着我,因为他的故事太过极致和让人深刻。之所以说极致和深刻,它超脱了常规性的一些问题,而是面临生死的局面。正如尼采所说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奇迹。他是犹太人,纳粹时期他经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痛苦的阶段,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用他和妹妹存活下来。将他的经历和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弗莱克尔一生对生命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了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所以这就是对意义的理解和极大热情的展示。这本书曾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01—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不厚,差不多二百页,其中前面的一百多页都在讲故事,是作者的自传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我们从自传的讲述开始,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我们跟随这三个阶段来看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经历了些什么。

第一阶段是显露惊恐的。从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1500人的犯人在车厢拥挤不堪,偶有曙光透射进来,从一声惊呼“奥斯维辛!”已经渗透了所有的恐怖,它代表了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在此之后经历了很多次的挑选,会有军官在那里看着每一位犯人,告诉他去往左边一排还是右边一排,其实左边的是老弱病残 ,不能干活的人,而右边的是干活的人。这时弗兰克尔会特意挺直腰板,尽量表现的很精干,有机会去到干活的一队,要经历这种生死攸关的判决。经过判决,左边一队走向了焚烧炉或者毒气室,而就在下火车后的第一次判决时,就有90%进入了左边的队伍,走向了死亡。第一阶段的反应是极致的,或者人甚至在否定前半生的,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原来除了这幅身躯一无所有。里面的人很多都曾想过自杀,但是自杀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阶段的适应时期,长期的压抑情感,看到周围的酷刑,折磨和死亡都变得习以为常。表现相当冷漠,情感麻木。并且形成一些机械式的行为,不怕毒气要切记:刮脸,挺直腰板,精神抖擞的干活。这些都会让他们尽可能的远离毒气室,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前途渺茫,所有的努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保全自己的性命上。就是这种保命的心态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在倒退——对食物的渴望的原始本能。

书里提到一段,我特别的深刻,早晨会听见某人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这个男人一向表现得非常勇敢和自尊,他这样哭泣的原因可能只是鞋带断了,或者鞋子无法再穿了,这就意味着他要在冰天雪地里赤脚走路,或者鞋子不舒适行动迟缓,而遭受毒打,以致在下一次死亡审判时进入到另一条死亡队伍里。一件小小的事情的发生都可能跟死亡相关,就是这种极度敏感又极度压抑的遭受。也是这小小的事情的发生,就伴随着内心的自我放弃,所以犯人们后来是可以预判出谁会是下一个死亡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渐渐的囚犯对宗教的表现出难以想象的虔诚,他们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中身体羸弱的一些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就在这个阶段,弗兰克尔的精神发生了超越境界的领悟,这也是巨大的转折。

有一天清晨步行去工地,他们沿着集中营向外延展的路,路非常不好走,有大石头,有泥坑,深一脚浅一脚,还会有看守用枪托驱赶。这时身边人提到了自己的妻子,让弗兰克尔也怀念起了妻子。人们跌跌撞撞的走,在雪地里滑倒又爬起,尽管默默无语,但他们都在思念自己的妻子。天空中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慢慢散开,仿佛看到她在回应,看着她的微笑和坦诚鼓励,弗兰克尔就向着太阳升起的最明亮之地走去,忘掉周身的遭遇,忘掉苦痛。然后突然他就领悟了,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即使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就可以领悟到幸福的真谛。

—02—

在集中营,犯人们害怕做决定,也不会采取任何主动行为。因为他们强烈的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影响命运,而是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有时得在瞬间做出意味着生死的决断,犯人们更愿意让命运替他们做出决定。

弗兰克尔在这期间也遭遇到了很多,也有过逃狱的念头,有很多生死关头,他开始思考人类完全的不可避免的受制于环境,但是人的自由呢?人的行为,人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中有没有精神自由呢?那么面对这种环境,人是否真的没有选择的余地?人还是有选择的行为的。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也就是说,在集中营,它可以限制你的行动自由,可以让你的身体痛苦,却永远无法控制你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你始终有可以选择的自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有一个理念,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这个最根本原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打我一下,我一定要回打你吗?我有选择的自由。

稻盛和夫的经历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他是日本经营之圣,但是在少年青年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经历过战争,也没有考到理想的大学,没办法才读了化学专业。在稻盛和夫大学毕业以后,赶上经济萧条,靠人介绍就职于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同期进入公司的大学生纷纷离开了,各寻各的出路,只留下他一个人。他的哥哥反对他离开,因为是熟人介绍过来的,还骂了他一顿。这时稻盛和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决定了,埋头工作,不发牢骚,所有心思都集中在本职工作上。这个决定让他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机。

同样的,弗兰克尔在自序中提到,他其实是有机会逃离奥地利的,当时他接到了美国的移民签证。然而他很犹豫,在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面对集中营的厄运,还是负担儿女真正的责任,尽可能的保护父母的两难中做选择。这时他看到家里桌子上有一块大理石,这时在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犹太会遗址上发现的,上面镌刻着《十诫》的一条内容“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以延续”。就是这样一句话,就在那一刹那,他决定留了下来。这句话很扎人,原来他可以避免以上所说的种种痛苦,死亡的审判,但他依然做出了身为儿子的选择。

—03—

回到这本书,我们保持着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我们有选择自由的权利,再升华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到的痛苦。”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即使在对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束缚的生命态度上。

不能过创造性或享乐的生活,但不只是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是否配得上所遭受的苦难。

不要以为这些讨论是不切实际的,确实集中营离我们太远,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别人打了我们,骂了我们,我们毫无反应的打回去,骂回去的,对方生气,我们也跟着生气的。中间的“转念”太过至关重要,也就是我们选择的自由。又有多少人去思考我所经历的遭遇,我勇敢面对了吗,我配得起它吗,我发自内心的感恩这些发生吗?

在集中营一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年轻的女子,她说“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她说她常常跟外面的树交谈。这是在特殊境遇的一种精神自由。

作者在经历生与死的厄运和考验,他在内心得到了升华。生命的意义包含从生与死受苦受难更广阔的的循环。这里可以引用尼采的一句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最后在弗兰克尔幸存回家时,在他经历这种种苦难后,他只有一个想法“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这就是经历集中营的苦难所给予他的一种无畏的生命意义。

—04—

后来弗兰克尔在心理研发中自成一派,叫做“意义疗法”,它区别于传统的心理分析,意义疗法不是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去努力发现生命意义的主要动机。在纳粹集中营里就会发现,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又回到尼采的那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太大的课题,它是一种使命感,一种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所给予的意义是不同的,就像我在做读书分享,我有我自己的一种意义所在。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负起相应的责任。弗兰克尔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比方说我们建立的读书会,是基于想要达成共同提升的理念,这种意义比较好理解。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比方体验自然,体验文化,体验某个人。不管是某个自然风光山川河流,还是中国的地大物博,又或是家庭,孩子,父母,随之而来的都来源于爱。这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最深处的连结,这是一种奉献和付出,就像有些人说你爱了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爱你。爱人毫无疑问是前提,我是金刚智慧的践行者,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想要得到什么,先给出去”。所以“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可以实现它的全部潜能。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这个在之前的升华部分已经提过,这期间存在一种转化,从灾难到胜利,从厄运到成就的转化。即便在痛苦时也可能找到其中的意义,这份意义是你来赋予的,它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对待苦难的态度。就如同之前提到的将不久于世的年轻的女子,她说“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这是她赋予这段苦难的意义。

这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了,我们总是在思考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分享这本书是想从一个大的命题下,来给我们提醒我们为什么要去做,是如何看待这些人事物的。为什么小孩子总是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带着好奇心在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在做的每件事都可以赋予意义,即使吃饭,睡觉都是如此,如果清晰其中的意义,内在动力会很强。然而从大的维度——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使命感,相信大家从曾思考过,欢迎来分享和留言。


每天进步一点点,用积累的心态,在学习中创造,在生活中落地。在此共勉共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读《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