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颗平常心

佛家说,人生有七苦,其中一苦就是求不得。所谓求不得,就是心态如果不能端正,始终抱着一颗上下“求索”的执著之心,则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但如果能够以不求之心做事,则万事都会无往而不利。所谓不求之心,正是一颗平常心。


01

王阳明就认为,做人做事,要有一颗平常心!以不求之心,得心想事成,反而能成大器。比如,在求圣贤之路上,王阳明就曾经历了一番“苦求而不得”到“不求而自得”的心路历程。


为了寻求圣贤之道,王阳明曾遍寻于佛、道、儒各家,直到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告假回家之后,才做到真的“不求而自得”,也才能最终悟道。


传说,王阳明回家途中,曾经在九华山遇到仙人指点“不求而得”的圣贤大道。


深山幽寂空寥,王阳明四处走访山上的寺庙与道观,得闻山上有一位蓬头垢面的高人,人称蔡蓬头,终年住在九华山巅的一个山洞中。王阳明生出求教之心,便千辛万苦爬到了九华山巅,找到了蔡蓬头住着的洞穴。洞中,蔡蓬头正在熟睡,王阳明耐心等候,不久竟然也沉沉睡去。等他醒来,不见蔡蓬头,便出门去寻。却见九华山巅,一人傲立,王阳明上前,却发现眼前实在是一方前所未见之奇景:身在山巅悬崖,上有穹窿高广,四周一无他物,眼望空山新雨,脚下云雾升腾,宛如浮游天际。

王阳明看着眼前山景,心中感觉无限贴近自然,贴近大道,于是开口道:“蔡道长,您果然是高人,这方奇景,不是拜你所赐,我可能今生无缘得见。”

蔡蓬头淡淡说道:“你所看到的,是你用千辛万苦的攀爬换来的,又怎么是托我之福?”

王阳明又道:“我听不少人都说您已经得道,便想上来拜访一下您。”

蔡蓬头说:“你可是有困惑?”

王阳明双手行礼,道:“我一心欲成圣贤,奈何佛、道、儒皆不可通,这些年辗转疲惫,竟心生了些许迷惘,想要隐居在这山水之中了。”

蔡蓬头把头摇得厉害:“众人都传说我已得道,但其实我并未得道,依旧跟你一样,只不过是这天下的芸芸众生之一。不过这些年在山巅久住,与山水为伴,心倒是与你们有所不同。你该听说过夸父追日的传说,这日头是追不到的,夸父一身神力,却因为动机不对,而态度急躁,最终累死在路上。如今的你便是与夸父有些许相像之处。”

王阳明问:“还请蔡道长明示!”

蔡蓬头沉默了一会儿,叹气道:“圣贤之道,虚无缥缈,你从小立志成圣,那你还记得那时候的动机吗?多怕是缺乏考虑的意气用事。如今这些年一直找不到圣贤之路,心态已经愈发急躁了,这归隐山林怕也是你遍寻圣贤门槛而不得后,生出来的赌气想法吧!”

王阳明愣了一愣,心思一下子被人看透,总归有些愕然。但他马上清醒了过来,忙追问道:“那道长你觉得圣贤之路在哪,我又该如何去找寻呢?”

蔡蓬头一手指着头顶上湛蓝的天,一手指着山谷中雪白的雾,说:“这山谷奇景常使我心态淡泊宁静,我渐渐觉得,这世间的很多事情,都如头顶的那轮烈日,湖中的那轮明月,是只可远观,不能强得的。相比圣贤之道虽有不同,但却也是相似,你越是焦躁地去找寻,它离你越远,可能当你不再刻意去寻它的时候,它就悄悄来临了。”

王阳明还准备问些什么,却听见头顶炸雷之声响起,随即眼前一黑,再一亮,王阳明从地上坐起来,发现自己依旧在山洞里,刚才一切居然只是恍然一梦,但那么真实,以至于种种细节历历在目。

后来王阳明又上了几次九华山,却再也没有见过蔡蓬头。

诚然,这只是王阳明的一个传说故事,已经无法论证其真实性,但这已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莫大的启示:世间之事,犹如阳明求道,苦求不如不求,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裨益自己的的成功道路乃至人生道路。

02

佛家还有一句谒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王阳明也认为,烦恼的存在,都是由我们的本心生发出来的。你心中想那些烦恼的事情,烦恼就会纠缠你的身心,让你苦不堪言,甚至还会让你的工作和生活大受影响;如果你不去追逐那些烦恼的事情,你的世界自然能够一片空明,冷静从容自会如期而至,所有困难挫折也会得到最好的处理和应对。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以不求之心才能得心想事成,那为什么成功学也裨益了那么多人呢?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怀着雄心壮志能做成大事,但如果在做大事的时候,我们能怀有一颗平常心,不患得患失,不瞻前顾后,是不是能够把事做得更好、达到更高的境界呢?正如王阳明悟道之时,便是把自己困于石棺之中,忘却身前身后事,抛掉所有的功利荣辱,一心只论理思道,终有所成。虽然,用现代眼光看王阳明此举有失极端,但这却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真正心无滞碍的时候,他才能尽情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心想事成。

苦求不易得,不求而自得。如果你想得到一件事物,不要追得太紧,保持一颗平常心,反而更容易得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