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森然

万象森然

《传习录》这段话不好理解,原文是:“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这段话只要涉及四个名词:

“万象森然”,完整的话应该是“万象森然已具”。万象,世间的万事万物;森然,多的样子;已具,已经有了。“万象森然已具”的意思是:世间繁复的事物都摆在那里了。

“冲漠无朕”。冲,说向前向上快速运动;漠,水往下流淌。如同激流中的泡水,水从水面下往上冒,然后分散。水一会儿冒得很高,一会儿又平缓下来,这是很难找到规律的。所以说“冲漠无朕”。

“一”和“精”,是从“惟精惟一”这句话中拆分出来的。王阳明在解释“一”和“精”时举了一个例子:米是白色的,这个就是“一”。米在谷子里,白色还看不出来,通过舂米等工序,米变白了,舂米就是“精”的工夫。

不难看出:“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讲的是客观世界的情况;而“一”和“精”涉及到了人的主观认识。

“万象森然”和“冲漠无朕”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融为了一个整体,无所谓内容形式,也无所谓前因后果。所以说:“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


“一”和“精”的关系在于:“一”本体,“精”是工夫;所以文中的话是:“一中有精,精中有一”,而不是“精中有一,一中有精”。“一中有精,精中有一”是指“一”通过“精”回归到了自我;而“精”作为一种工夫,一种方法是没必要回归的。

最后问题就是:“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这句话了。其实更好理解:没有规律,那也要找到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杂乱无章,也要找到可行的办法来,这个办法就是“精”。

然而,疑问随之而来:王阳明的学说称为“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唯物主义。说客观世界的“万象森然”和“冲漠无朕”是主观世界的“一”“精”的父母。

主观认识源于感官,感官的感觉是对客观的反应:这是基本的事实,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没有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在对客观认识的时候要有所准备,没有准备认识也是白搭。对于这种准备,王阳明说要准备“心中花树”(从许多花树中得到的那个“一”);黑格尔说要将现象看成是包含本质的,而不能只看成是简单的存在。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象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