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窦娥冤》:全书没一个好人

因为古今语法问题,其实看《窦娥冤》的时候,很多地方并不通顺,但有什么要紧,联系上下文依然能解起义,能明其言。

我看完整本的时候,暗自心想,古代的文人们是不是也早已发现,好人没好报?

整篇小说看下来,就没有一个完美的好人,真正称得上良善的好人的只有一个窦娥,但这个唯一的好人也是下场最让人唏嘘的。

蔡婆不算是个坏人,但也绝对称不上是个好人。

她先夫给他留下了丰厚身价,但她可称不知满足或道有几分谋算,在其夫走后,放贷为生。

放贷不管古今都是个灰色甚至黑色职业,几乎都是吸血虫一般惹人厌恶,想想红楼梦里的王家两夫人都是何等骄横,但依然只敢悄悄放贷就知道这行多见不得人。

但你真要是蔡婆坏吗?也不至于,毕竟是个三从四德礼教之下的女人,固然有商人的精明和贪婪,但也有女人的软弱和无知(这是教育非逮的原罪,王夫人、王熙凤也是如此,无知才会无畏)。

所以称不上大恶大善,也就是一个会权衡利弊的普通人罢了。

窦天章,真应了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个无用的丈夫,一个软弱的父亲,一个自私的男人。

在元曲中窦天章有这么一段自白:“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窦家的败亡是从窦娥母亲走之后出现的。窦家家境一般,窦天章又是个肩不能提手不能抗的无用之人,而供养一个读书人的费用对贫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让人充分有理由相信窦娥之母可能就是由此贫病交加早逝的。

既然家境如此贫困,为什么窦天章还敢提出借贷?首先他不可能赖账,因为作为一个读书人除非是不要脸了才能干出这事,不然名声扫地,逐出儒门。所以是不是在最开始,蔡婆就对他有所暗示?所以两人一个敢借,一个敢给?毕竟古代的有钱人但没势的人家,比如乡下土财主之流最喜欢找的媳妇就是窦娥这样的穷书生女儿。

读书明理,又三从四德。显然窦娥就是如此。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古代读书人必须依靠功名改变命运的赌徒心态,但是不能否认窦父是个不够负责任的父亲。

诚然蔡婆不算恶徒,早早嫁出去好像也能早日脱离贫家,但寄人篱下的苦楚,身不由己的不安呢?这些统统不在这个父亲的眼里。

要知道很多人是宁可吃苦,也不想受尽心酸,偏偏有人自以为在做善事!

就像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那样,窦娥之父是个三纲五常下的父亲,是个自私的男人。

尤其在看卷宗结果遇到窦娥冤魂那一段,他首先关心的是窦娥是不是真的杀了她的公公,而不是窦娥本身。因为一旦这个罪名落实,窦娥就是有天大的冤屈也难以翻案,并且势必连累他的名声。

一个逝去的女儿不先悲叹她的不幸,反倒有理智来诘问发难,这个父亲的人品可见一斑。

而在戏曲里关汉卿竟然将他描述成了一个为爱女宿夜兴叹的老父,看来在古代那人的眼里,窦天章这样一个男人已经称得上是好父亲了。

几千年了,还有很多男人以为只要自己不打骂孩儿,给他口饭吃,就是尽了自己全部的父亲责任。

如果说窦娥这边的人还称得上是个有几分良善的普通人家,那赛卢医、张驴儿父子就是纯粹的反派了。

赛卢医名不副实,如果真的医术高超就不可能落到借贷的地步,所以是个欺世盗名之徒;并且还不了钱后第一反应竟然是杀人,杀人的时候也不见新手的犹疑彷徨,可见就算不是惯犯也不会少做一些恶事。

张驴儿父子更加不是什么好人,施恩望报倒还罢了,但强买强卖让蔡婆婆媳一并嫁给他两那明显是为了人财两德,不仅蛮横霸道,还懂得算计,窦娥不想着嫁给张驴儿是对的,毫无疑问是个火坑。

一个一味懂得利用蛮力的人,有着狠毒心肠,却毫无谋略,不是个长远之人。但凡他有几分耐心,既住进了蔡婆家,如用点温情手段,未尝不能收复这对婆媳。因为明显最开始的时候窦娥是有着闺阁情怨的,并没有坚定守寡之心。

这几个人是个纯粹的恶人,让人没有什么怜悯心肠,是个恶人也做不好的底层恶徒,打手爪牙之流罢了。

狗肉难登大雅之堂。

最后来说说窦娥。

我发现关汉卿是个挺有意思的人,在他之后的千年,还有人在用平面的方法塑造人物,所以《红楼》才能了千年文化之大成,但关汉卿已经摆脱了这种单一的人物塑造法,这让他的作品有了超越时光仍感动后人的魅力。

窦娥的标签是什么?刚烈、不屈、坚贞吗?

这个女人的身上有很多世俗的印记,和当下的女子一样软弱。所以在张驴儿父子进门后她只是和蔡婆摆明了自己立场,既没有刚烈到把人赶出门去,也没有和他们摆明车马不相往来,说到底是种妥协的行为,导致了两家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并且虽然说出生书香之家,但同样愚昧无知甚至愚蠢。如果说最开始还可以说是碍于恩人的名声留下了张驴儿父子,但相处有段时间了,难道还看不出张家父子的狼子野心吗?她应该明白她们两个和张家父子只能有两种结局:要么不清不楚最后如了张家的意,要么拼死把张家父子赶出去,但名声也挽救不回了。

不要看元朝是个作风不正的时代,汉家自有纪律,不然就不会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在窦父质问窦娥为什么能够无视三从四德敢谋害公公这里就能看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杀一个意图不轨的男人和谋杀自己公公无论是罪行还是罪责都是截然相反的。

窦娥的愚蠢还在于她在公堂上的表现。判官有错吗?敷衍了事,只想完结当然是渎职,但取死是窦娥自己招来的,竟然承认了自己杀人,还说自己杀的是公公,给自己掘开了坟墓,还钉死了棺材。

原话给大家看一下:“【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孤云】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

窦娥最大的愚蠢是致死都没明白此案的关键在哪。如果窦娥上堂后一口咬定张家父子图谋不轨,逼良为娼,只要坐实这一点,窦娥认下毒药杀人的勾当都能大事化小,偏偏她拘泥在小节上,一会担心婆婆承担不起棍棒,一会自怨自艾自己命苦,要知道叹自己命苦的人通常最有那种认命的心态,最容易得过且过,把自己过得浆糊一样。

这点她真的反倒不如张驴儿聪明,他一口咬死了窦娥谋杀亲公的罪责,因为不是婆媳下毒,就只能是他,所以是恶毒,但人家脑子就是比没见识的深闺妇人强。

窦娥的死于其说是冤案,倒不如说是一笔糊涂账。蔡婆、判官、窦娥这些人统统糊涂,而犯事者装着糊涂,内里精明,于是窦娥就这样稀里糊涂“蠢”死了。

说窦娥坚贞(看闺阁自诉),刚烈,不屈我都是不认的,但说窦娥孝顺善良是无疑的。

不过也是愚孝罢了,总是脱不了一个“蠢”字的。

关汉卿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有个很有意思的举动,对人物的偏好非常分明。在对窦娥这边的人物,比如窦父、蔡婆这些描写的时候,有美好但又不纯粹,有不足但无伤大雅,正是这样关于“人”的塑造,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感受到了真实。

至于反派之流,张驴儿父子、赛卢医这些反派人物,关汉卿根本就不上心,这些只是个推动剧情向前的炮灰人物,没什么英雄气概,也没有枭雄本事,就是个刍狗之流,用过便扔罢了。

结尾那种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这些反派统统被灭的下场我相信也是基于此,不是相信什么天理昭昭(若是如此,作为好人的窦娥不该死),只是丢弃几个惹人厌弃的无足轻重之物罢了,若还能换来几许观众的欢呼掌声碎银几两,那更是他们的造化罢了。

所以综合下来,整书并没有什么值得津津乐道的伟人物,有着了不起的才干或品性,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善人,有的只是一个个人罢了。

有人的自私,有人的善意,也有人的软弱和愚蠢,不完美的人,才是“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11 《窦娥冤》:全书没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