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故事 - 2

尼克·萨博

二战及二战之前的密码学家,多数都是高校的学者,且有很多是为政府工作的。 到了现代,涌现了众多另类密码学者,他们身份独立,并不为政府工作,甚至在观点与行动上敌视政府。 二战前后,密码学完全是政府手中的武器,用于军事与政治。 而现代密码学,则成了众多独立密码学家用来保护个人隐私的武器。

所以,现代密码学大家们,往往学以致用,吃自家狗粮,用自己研究出来的密码技术,把自己的身份隐私严严实实的保护起来。

乔姆他老人家虽然以 “不可追踪” 技术为终身课题,且武功又居于世界前五,他若想躲起来,怕是谁都难觅其踪。

幸运的是,他老人家虽然性格倔强,刚愎多疑,但对于抛头露面并不抵触,甚至是欣然的。 从网络上可以找到他多张照片,维基百科上他的简历也很清楚,认真找,还能挖掘出长篇大论对他的文字采访以及视频资料。 为他写个全本传记都不是什么难事。

要给尼克·萨博 (Nick Sazbo)写传记,就有些困难了。

萨博是 “智能合约” 概念的发明人,也是 “比特黄金”,一种数字货币概念的发明人。“比特黄金” 是自乔姆的 eCash 之后,成功将数字货币推进到 P2P 大门口的概念。可惜,“比特黄金” 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没有写出代码来。 在 “比特黄金” 这个产品上,萨博所经历的处境,与今天的连续创业者们颇为相似:就缺两个程序员了。 萨博曾经在论坛上诚征开发高手,来合作实现“比特黄金”,可惜无人揭榜。

萨博并非不能写程序,他的名片上清楚印着身份,乃是计算机科学家、法律学者、密码学家。萨博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杂家,他的文章中显示他对技术、历史、法律、经济、政治都有很深厚的知识积累。而在计算机和密码学领域,他的兴趣集中在安全、可靠、信任等方面。

用算法和密码学来创造计算机和网络上的商业、货币、合约,是他追求的目标。

他对 “不可追踪” 之类的隐私保护事业,似乎兴趣不大,然而,他却比乔姆更重视个人隐私。在网上,只能找到一两张他的照片。外貌上看,他倒是很像一位伐木工,面容粗粝,身材雄伟。 据传,他是匈牙利人。还据传,他是华盛顿大学的法学教授,但被他否认了。

被他否认的还有另一个传言,有板有眼的说他是中本聪,是比特币的发明者。 Aston 大学的语言分析专家,判断他是中本聪,因为从语言上,他与中本聪的英语风格最为相符。

然而,程序代码这玩意是个硬杠杠。多少名满天下的互联网豪杰们,都躲着程序代码走。能不能写代码,是技术威虎山上,最后一道暗语,通过了才是一伙的。

萨博虽然是科学家,但并不擅长 C++,而中本聪的比特币系统用的 C++。

1998 年,尼克·萨博在他的博客上贴出了一篇小文,文章标题叫做 《比特黄金》,该文短小精悍,共计 980 个英文词。此文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它设计了一种概念,无需依赖对第三方的信任,便可以在线生成不可复制的、具有价值的数字货币。

不依赖对第三方的信任,就此成为众多密码学者的最高追求。

尼克·萨博设计比特黄金的目标,是在线模拟真实的黄金。黄金的特性众所周知,因存量有限和生产困难而稀缺,所以具有极高价值,黄金的价值不依赖第三方,任何人掏出的黄金,都值钱。当然黄金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难以携带,检验成本较高。 所以,尼克·萨博希望用密码学制造在线的 “比特黄金”,具有黄金的优点,又能避开黄金的缺点。

在比特黄金中,尼克·萨博引入了 “可复用的工作量证明”、“分布式时间戳”、“分布式产权登记” 几项技术。工作量证明,其原理很简单,就是用计算机来计算一个数学题,耗费一定的计算机工时,这种工时就作为 “比特黄金” 价值的来源,与淘金者耗费体力挖矿生产黄金一个道理。最初的工作量证明,是亚当·贝克 (Adam Back)发明,用来防止垃圾邮件,每次发送一个邮件前,CPU 需要忙碌几秒钟计算一个数学题,这就如同花费了一定的成本。

可复用的工作量证明,则更进一步,将 “工作量证明” 所耗费的 CPU 工时记录下来,且可以传递给他人,他人可以再次花费出去,这样一来,“可复用的工作量证明” 与黄金更加相似。

“分布式时间戳” 为 “可复用工作量证明” 生产出的 “比特黄金” 标记上时间,尼克·萨博考虑到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不同时代的计算机工时成本并不一致。而盖上 “时间戳”,则可以明确某个时间段生产出来的 “比特黄金” 的成本与价值。

“分布式产权登记” 则用来记录 “比特黄金” 的归属权,这件事在乔姆的 eCash 中已经解决,就是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签名。只是在 “比特黄金” 上,尼克·萨博提出要用分布式的产权登记,以实现在 P2P 环境下的应用。

这也是尼克·萨博的比特黄金一文中不完善之处,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怎么才能实现产权的分布式登记? 尼克·萨博并未详细阐述。

还有一个不完善之处是,比特黄金没有解释如何进行交易,因此也就压根没提数字货币都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双花问题。

计算机与网络上的数字文件,是可以任意复制的,数字货币生产出来后,复制多份,发送给多人,怎么办?尼克·萨博的 “比特黄金” 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尼克·萨博的第二个巨大成就是 “智能合约”。 他是律法学者,对合同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何将合同、契约引入计算机中,就成了他研究的目标。

做区块链开发,在今天,指两种不同的工作,其工作内容和所用技术迥异。一种是开发区块链协议,目的是写出底层区块链协议,做的是中本聪的工作。 另一种是在区块链上开发智能合约,目的是写出应用,用的语言多是脚本语言。若做个便于理解的比喻,则区块链如同操作系统,而智能合约如同操作系统上的 Word,Excel 等应用。

1994 年尼克·萨博在论文 《智能合约:数字市场的基石》 中正式提出 “智能合约” 的概念。该文很长,约 6000 多字,一如萨博一贯的文风,行文在经济、政治、历史、计算机、密码各种学科中跳跃。还好的是,萨博从来不喜在文章中铺陈公式和算法,也很少引用代码,所以他的文章不怎么烧脑。

合约是人们在社会中建立关系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合约中做出各种承诺。合约不仅限于商业关系,生活中各种关系都可能涉及合约,比如一贯被冠以神圣,歌为浪漫的婚姻,实质上便是一种合约。

合约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更是最基础的奠基石,没有合约精神,则自由市场无从建立。 合约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却蕴涵着既复杂又深刻,让人们难以理解的精神。尼克·萨博定然是哈耶克的粉丝,他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及哈耶克。 按照哈耶克的思想,合约与产权一样,是在人类在几千年的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若让人们凭借理性去创造出合约的概念,那是近乎不可能的。

而尼克·萨博发明的 “智能合约”,道理很简单,就是用数字的方式来构造与执行合约。此处敲黑板,划重点,萨博所说数字方式,并不是把纸质合同扫描了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在线填写一张合同表单,那是合同的 “信息化”,而非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要义在于,合约的条款,要化为数字化的代码协议,可在计算机上执行。

萨博为 “智能合约” 举了一个原始的例子,就是我们常用的 “自动售货机”。 投入 5 块钱,机器执行合约,吐出一罐可乐。 更多的例子还有刷卡机、银行汇款系统、网银系统等,都可算作智能合约的初始形态。当然,并非所有的软硬件计算机系统,都能算得上智能合约。 “自动售货机” 可归入智能合约,本质在于,这机器系统,代表商业关系中的一方,执行了对另一方的合约承诺:你给我 5 块钱,我承诺给你一罐可乐。

要让 “智能合约” 遍布世界,嵌入到各种设备设施中,则用密码学构建的协议就大有必要。 如同在纸质合约中,需要清楚的列出所有条款,参与合约的各方还要无误的理解合约条款,之后各方才会签字。但在传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中心化的软件系统,难以做到多方对条款的平等协商。密码学构建的协议,则开辟了一条道路,为网络上实现纸质合同的全流程,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尼克·萨博的智能合约概念,深远地影响了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技术与产品的发展。今天,我们在区块链上开发智能合约,其思想与原则依然来自 20 多年前尼克·萨博的文章。

尼克·萨博的“比特黄金”与“智能合约”,都只停留在论文的阶段,没能从技术上得以实现。岁月如水,20 年转瞬即逝, 2009 年比特币实现了 “比特黄金” 的构想,2016 年以太坊则实现了 “智能合约” 的全部内涵与精神。今天,尼克·萨博还是以太坊的顾问,他还活跃在区块链领域。

这就足以证明他并非中本聪。

区块链的故事 - 1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的故事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