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河南王振东《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第一期p38-p41

终于读到了“精品课堂”部门,今天读到的是关于“三视图”的一个课例,每次读到这样的课例,心中时而有一种感觉自己也能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时而也有一种好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感觉,认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先说一下这个课例。

题目:《聚焦维度转换 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教学实践与思考。

结构:

第一部分,先分析了空间观念的重要性,结合小学阶段三视图的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分析了北师大版教材在这方面的整体分析,最后说明了学生容易遇到的困惑和难点。

第二部分,课前思考,主要针对平时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学生从“确定”到“不确定”之间的转换,因为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到给一个图形三视图搭出这个图形的过程中,给一个面时,是答案是不确定的。继而出现了从“看得到”到“看不到”的疑惑,重点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另外根据这个过程会出现“符合要求”到“同时符合要求”的困难,这时候就考查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最后说明了“操作实物”到“操作表象”的困难,要有目的的操作,循序渐进。

第三部分,课堂实施。本节课采用了童话情境,出示立方体王国的家族。利用“穿墙术”介绍由二维到三维建立联系。然后是建立规则,引导到观察三面。接着是引入“抓盗贼”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个不同方向的形状去确定“盗贼”是几号家族。最后是打破思维定势,由原来规定好的数量,到此时的不规定数量的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用情境出发学习动机;借学具促进表象形成;让活动激发主动思考。分别介绍了不同主题的作者的思考。

我学习到的:

1.课前反思中对本章节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了然于胸,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很到位。同时结合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不太好观察,不太好确定的环节都做了大量的说明。

2.课堂设计中的亮点就更多了。童话故事穿插整节课,让学生有一种时刻想要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不抓到“盗贼”誓不罢休,非常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两个学具准备的也很充分,我想这也是这节课能成功的有力保障。学具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这也是学习观察物体最应该让学生具备的能力,那就是动手操作。很多学生之所以空间想象能力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经过这一番操作,我认为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6月20日河南王振东《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第一期p38-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