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培养:孩子是一张带着“颜色”的空白纸

下面三个情景,作为父母的你,一定不会陌生:

情景1:捡了玩具不会归还

一位小男孩跟奶奶出外玩耍,半路上看到一只玩具小鸭子,“赶脚”的捡起来抱怀里,无比激动地奔到奶奶面前:“鸭子鸭子!”

“这是别人的玩具,不能要,赶紧放下来!”

“不!我就要!”

“你这孩子太坏了!”奶奶扬起手要打孩子,小男孩干脆躺地上打滚。

情景2:偷吃

姥姥生病了,妈妈给炖了鸡汤,厨房传出阵阵香味。

小女孩跟妈妈说:“好香啊,我想吃!”

“不能啊!这是姥姥的,小朋友要尊敬老人!”

才刚进了一趟厕所,妈妈就看见女儿手里抓着鸡腿躲在桌子下偷吃!

情景3:抢玩具还咬人

几位小朋友在客厅玩玩具,

突然一位小男孩抢了旁边一位小朋友的玩具熊,在争抢中还抓起别人的手咬了一口。

小男孩抱着玩具熊欢天喜地,被抢小朋友哭得鼻涕眼泪满脸流。

▲为什么小朋友会做坏事?

年幼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常常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镜子,宝宝们降生后的前几年,重要的任务是“生存”,所以他们会做大量利己的事情。这个说法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为“自我功利”。什么是“自我功利”?简言之,也叫“本我”,即小孩子的自我本能。

在孩子们生命的初期,他们饿了痛了会狂哭,遇见有趣的东西会归为己有,看到自己喜欢的就抢,味道好吃的就顾不了别人……幼年时期孩子的“本我”非常典型,所以小朋友不会当“好人”,因为他们还没有这种意识。

▲6岁前,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

虽然不排除某些孩子本性的问题,但其实大部分小朋友6岁前基本无“道德感”,父母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别让孩子的“本我”占据了他们所有的心智,从小给孩子建立道德规范,帮孩子心里“装下”别人。儿童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也说,孩子7岁后,才开始思考道德上的矛盾。可以说,孩子们6,7岁前,是道德感搭建的重要阶段。父母们就把各种做坏事的孩子们当成一张张白纸,你要耐心地在上面“涂抹”出各种道德规范。

面对小朋友做坏事,父母们常常做的下面一些蠢事是不建议的:

打骂孩子;

嘲讽孩子;

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标签……

相比之下,父母需要做的,是阻止孩子的不正确行为,耐心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父母最好在平时的生活中以身作则,当一本“活教材”;注意给孩子建立系统的道德规范,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哪些行为会被他人欢迎,什么品性会更有利于成长和幸福……这些是宝宝们出生后,父母就要一点一滴地给孩子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培养孩子做好事,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道德规范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做好事的优良品德。为什么?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位小朋友在幼儿园的郊游中,她旁边的小同伴摔倒了,小同伴“哇哇”哭时,小女孩从自己的小书包里拿出一张纸巾,帮小同伴轻轻地擦掉伤口的沙子,还轻拍小同伴的肩膀安慰。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说:“你看,你不小心摔倒了,下一次见到树枝就会绕开……”她在跟别人说话时,其实也是给自己忠告和做总结。不仅有助于她建立积极的价值观,还有助于自己未来的成长。

心理学家皮列文(Jane Piliavin)和同事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那些从小经常做好事的孩子,未来将拥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除此之外,这些为他人付出的孩子,未来也较少出现犯罪、早孕、辍学等状况。这是一种帮助了别人、自己又获益的真实写照。

2、有助于孩子获得幸福感

孩子们做好事获得愉悦感,这种行为就像一颗小种子,做得越多,孩子从中获得的幸福感越大。当人从事善良的爱心行为,会释放类似内啡肽的情感激素,之后,感觉良好的化学成分会进入人的下意识中。精神治疗医师斯蒂芬.斯娜卓说,善良会刺激副交感神经强健有力的系统,增强人的祥和与宁静,在体内产生较少的可的松。

简言之,常做好事的孩子,幸福感会更高,容易获得宁静的人生。这,不正是我们这些父母,期盼自己和期盼孩子们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吗?

所以,别以为孩子人性本善,也别以为孩子人性本恶,他们是一张张带着“颜色”的空白纸,父母们有责任在上面描绘出一些“正确”的东西!

关键字:品格培养、行为习惯、亲子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格培养:孩子是一张带着“颜色”的空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