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为什么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这是刘邦对几个手下的评价。

再看看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内容有点多,总结一下,差不多就是流氓+大忽悠+没注意但听人劝。

这么看来,张良、萧何、韩信能力那么强,为什么非要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这个泼皮无赖混呢?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对吧?张良是几经辗转最后才回到刘邦帐下的;萧何在后方独揽大权,怕刘邦起疑心,宁可贪污圈地自毁清白也要跟着刘邦混;韩信佣兵自重,要做假齐王,被封了真齐王,然后还是跟着刘邦灭了项羽。刘邦真要是如书上写的那么一无是处,这三个人的行为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对吧?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刘邦才是最有能力的那个人,其他人对他心悦诚服。

回到正题,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做个修改,改成“为什么大家认为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如此一来,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要加上“大家认为”这个表示主观感受的词呢?因为客观上来看,领导是团队的代表,团队取得的所有成绩就是领导的成绩,而什么叫能力强呢?拿成绩说话,成绩好就是能力强。假如你是老板,一个销售团队拿了销冠,你会奖励团队负责人还是团队里面的具体销售?你可能要说,具体订单都是销售签的,凭什么领导一单都没签,反而功劳全归他呢?因为他是搭台的,你是唱戏的,别人虽然只看到唱戏,但是没了舞台你去哪唱戏?唱戏的好找,舞台可不好搭,所以是搭台的收钱,然后再分给唱戏的。你要是不服,可以自己去搭台,或者唱成角,不过成了角自己也就变成了搭台的。

既然客观上是领导能力强,为什么主观感受与客观不一致呢?原因有五。

1、领导本身要的是成绩,除了成绩,那些赞美对他没什么意义,越大的领导越是集中于成绩,真的自己当了老板,哪还管得了谁的能力强这种无聊问题,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既然本人都没有被赞美的需求,自然也不会有人去赞美。

2、领导要充分激发手下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要夸手下,不但他自己要夸,还要鼓励手下之间互相夸,更鼓励手下在团队中树立威信,所以才有了刘邦那番话。所以,手下做好了领导会不遗余力的夸,发动群众大夸特夸,与领导本身的无人问津一对比,自然就显得手下能力强了。反正强不强大家也不知道,别人都说强那就强呗。

3、中国文化其实对“夸人”这件事很不友好,很容易就掉进拍马屁这个坑。为了避免变成马屁精,很多人都三缄其口,宁可谁都不夸,尤其对领导,更是要慎之又慎,毕竟人言可畏。你注意观察一下,周围夸领导的有几个人,只要有是不是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唯一安全的,就是夸下属,这个怎么夸都不是拍马屁。所以,又把夸人的流量引向了下属。

4、领导的主要职责不是具体事务,出了成绩容易被认为是具体执行人的成绩,就是搭台的和唱戏的那个例子,这里不再重复了。

5、领导知道手下在做什么,但是手下不知道领导在干什么,这也会导致一些误解,认为领导就是开开会、动动嘴皮子,实事儿一点都不干。这是认知问题了,等你当了老板再体会吧,现在说多了也没用。或者你这么想,市场机制下价格始终会围绕着价值,工资高的人通常是市场认可他的价值,有价值就是能力强呗。

不能否认存在能力强但还没有成为领导的人,价格匹配价值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长期看,能力强的人都会成为领导,当然这种能力不能是“你觉得”的能力,而是市场认可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中,为什么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