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理

每个中-国人都喜欢“真-理”这个词,代表既真实可靠又有道理,让人感到神圣而不可侵犯。到底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真理?

与“绝对真-理”相对应的是“相对真-理”。大意是两人各说一套,听上去都有些道理,无法确定究竟谁正确,因而谁也不服气,彼此怀疑。如此一来,建构普遍的知识系统就成了大问题。

在探讨“有无绝对真-理”之类的问题时,我们应按照哲学的要求,先界定每个字的意思。所谓“真理”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西方,“真-理”就是真实,一般有三种用法:

(一)指某句话或判断与客观情况相符合

这里的“真-理”只适用在一句话上,该句话的描述有客观的根据,则为真。比如说:外面现在正在下雪。你可以马上走到室外去观察,验证这句话的真伪。如果现在果然在下雪,那么这句话就是真。

(二)指某句话或判断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圆融一致,没有矛盾。

如,数学命题2+2=4,只要先规定好数字的定义及运算定理,然后按规则推衍,那么推出的结论就是真的,即使到月球上也不例外。

又如,我认为孔子的主张是“人性向善”,因为这与孔子的所有言论都没有矛盾。孔子说:“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又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他必定得到人们的亲近与支持”。何以如此?因为人性向善。

(三)指相互间可以开显

别人说的一句话,通过开显,可以让我了解某些事的真相。如何判断别人说的是否正确?也许我目前的年纪无法了解,只有随着个人成长,有更多人生阅历后才能判断。

我们从小遵从父母、老师的教导,未经反省就接受了许多观念,而未曾怀疑这些观念的可靠性。比如,“应该做个好孩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有发展”等等,虽然这些话都是好话,但是否可靠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一路成长,直到碰到教训时,才会反思自己以前接受的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问题、盲点和执着。人最难克服的就是个人的成见。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像盖子一样,会遮蔽真相,我们应该努力揭开盖子,去掉遮蔽,发现真-理。

我们平常讨论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以“美”为例,美是一种评价,“美”这个词与“人”本来没什么关系。

如果将“美”和“人”两个概念连在一起形成判断,就要先规定美的标准是什么。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美的看法通常各不相同。

缅甸有个民族认为女孩子的脖子越长越美丽,所以小女孩从七、八岁就开始戴脖环,拉长脖子。由于长期佩戴脖环摩擦,有些女孩的脖子上的皮肤出现溃烂,但记者采访时,小女孩笑得十分灿烂,认为自己很美。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齐桓公非常欣赏前来游说的一个大臣,他由于得了大脖子病,脖子特别粗,齐桓公看到正常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瘦长。

《韩非子》中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于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因此宫女们为了讨楚王的欢心,忍饥挨饿,甚至饿死。

这些标准是由某地风俗而定或由某人爱好而定,缺乏普遍性。

那么到底有没有“绝对真-理”呢?答案是:有。因为如果没有“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凭什么存在?

“绝对真-理”就是“这个世界究竟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有人说:“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一切充满变化,最后都不见了。”我们可以反驳:“你说‘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请问‘这一切’既是虚幻,你所谓的‘这一切’指什么东西?”此外,既然说“虚幻”,一定是针对“真实”,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真实”,凭什么说“虚幻”呢?这里使用了辩论的技巧,通过语言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很容易找到反驳的关键点。

“绝对真-理”肯定是存在的,否则,我们现在都是在做梦,一切都不必谈了。

那么谁可以得到绝对真-理?谁的话可以算作绝对真-理?这是更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见解,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事实上未必如此。

发现和发明不同,没有人可以发明真-理,我们只能发现真-理。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胸,参考或接受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况,这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