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踪迹(3)哲学篇②

中国哲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也将哲学史称为思想史,应该具有相当的道理的,笔者也持该观点,所以就不对思想单列成篇了。该篇小文简略述及下哲学简要的发展历程。

有个道听途说的版本,应该也有一定的根据。说得是有一本《中国哲学简史》,是由1948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教材编写而成。此书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途径,自然也是中国人了解其最佳途径了。既然能畅销国外,就证明大家的认可,也体现其价值。

国人还是比较认同冯友兰大师对中国哲学史梳理和概况,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段时间,很多哲学家各有理论和观点。其中《史记》中有“论六家要旨”一说,把流派主要划分成六个。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等。

二、秦汉时期,完成统一。实际上,秦虽然统一了天下,也想把天下的很多东西也统一了,自然也想把思想给统一起来,但还没有来得及就完蛋了。汉,则完成了这个使命。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正统的基本制度,将儒家定为“国学”,尊孔子为“圣人”。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历经四百年,战乱和动荡频仍,政治社会黑暗,经济凋敝,悲观流行;但文化却更为繁荣、兴盛,绘画、书法、诗歌和哲学在此时都极好。且道教复兴、佛教发展,给民众心灵提供不少抚慰。南朝四百八十寺,足可看出佛教盛况;佛道儒也成三足鼎立之势。

四是隋唐宋元明时期,完成大一统局面。新儒学又把儒家经典推到另一个境界,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出现了大儒,一分为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朱熹的注疏,更成为科举题库,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强调“致良知”,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通过梳理中国的哲学体系,阐述中国哲学精神。提出中国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中国人对圣人不仅要求他们道德高尚,而且要位高权重。还提及了四个人生境界,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由于冯氏成书于战争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分析了近代中国为何会走向落后的一些哲学原因。首先,思想上的守旧导致社会裹足不前。认为百家争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因此,拯救人类,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复古。

其次,轻视外来文明。从先秦以来,以“中国”或“华夏”与“夷狄”区分,盲目的优越感,自认为文化天下第一。但当发现欧洲与中国相当的明程度相当时,又相当不安和恐惧。当意识到问题严重时,为时已晚。

冯氏的这本书,是比较适合小白阅读,其对各个流派的梳理、中国哲学的体系都有个初步的介绍,是个不错的入门级读本。

这么介绍,也有拾人牙秽之嫌,没办法。历史的东西就是这样,同样的内容,必要的重复是无法避免的。寻踪,也就是提供个线索,且线条也极为粗糙,大家多理解就是。

是文,以更记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踪迹(3)哲学篇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