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里了?今天是复课的第二天,也是我进入上班模式的第三天,前面两天没有运动。今天是有计划下午要跑五公里,同时晚餐前练几组帕梅拉的。今天上午接到毛老师的邀请,作为第四期分享的点评嘉宾。我犹豫了两秒,就给毛老师回复“虽然我今天没有时间准备,但是江湖救急我还是可以试试。”因为我深知组织活动的不易,更是感谢毛老师在我找到她协助的时候的义无反顾与在多次共读活动中的主动担当。那我该如何来安排接下来的时间呢?上班期间我更抓紧时间把工作完成,放学后我把跑步的时间提前了,虽然操场还有一半比较晒,我就改变了自己绕圈的习惯,就在阴凉的半场进行跑步刷半圈,放低一些对配速的要求,力求完成五公里的目标即可。回到家里,很庆幸我婆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在我们进入家门的一刻开始炒菜。刚好有一个时间差,我就刚好帕梅拉虽然只是三十分钟,但是因为自己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没有让FLAG倒掉。时间刚刚好来到了7:25,我马上打开电脑登录微信,准备开启今晚的学习分享。孩子已经吃饱了,婆婆和老公正在吃,他们对我的安排也表示了支持,但是希望我可以先吃一起晚餐。我告知他们我将要点评所以我如果不进房间的话,可能要一边外放老师们的分享,一边吃饭。同时也彻底让我没有了提前拟稿的时间,所幸就更认真地听,遵从内心,记得什么说什么,听到哪一句想到哪一点就讲什么,不管逻辑及章法,就是好我最真实的感悟就好!

今晚的主持人张莉老师,真的太不容易了,因为我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稿子,另一个分享老师也是没有准备的即兴演讲,那就太考验主持人的临场能力了。张老师完成得非常好,所有的穿插衔接做到了行云流水般的恰到好处。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共读中做主持人的那份感受,真的是非常紧张的。本来上周想过要做主持人,刚好上周四学校有钉钉教工复课会议时间冲突了。本来想回听,但是真的时间都过了一周,我还真没有静下心来去重听,也已经忘记了要听。周五的晓霞院长的课,刚好又是我们返校家长会的时间,错过后的我至今还没有回头听。讲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致敬主持人张老师,她为了本次主持,回听了之前几期的分享,有这样精心的准备,今晚的主持想要不亮眼都很难。

看到余婉卿老师的名字和照片都好喜欢,人如其名,给人以温婉细致的感觉。卿本佳人啊!再看了简介之后特别崇敬,因为能够有如此多荣誉的老师,一定是花了非常多的时间与心思在工作上,也一定是真正热爱教师、班主任这份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坚持,也是二十多年你每一日的甘之若饴。当听到余老师讲到其他老师说:“余老师心中只有学生,没有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心中也为之一颤。有这样的声音出现的时候,余老师没有用辩解也没有完全当作开玩笑,而是更多地停下来反思。在矛盾冲突中螺旋式成长,不断打破,不断重建,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是更多地了解自己。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生为人师,我们是需要学习。各种角色符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是需要进行排序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达到更好地时间管理的。钟杰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学习的地方。余老师在这个方面的成长也是做到了“成长第一”。成长为一个更好的母亲,成长为一个更卓越的教育工作者,除了付出时间心血,还是需要更多地看见,特别是看见自我,所以像余老师一样适时躺平就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在螺旋中去超越。特别是在各种角色矛盾冲突时,在突然而至的应急情况下,让我们停下来看看生活,然后我们再一起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刚好我跟余老师一样,这是我们复课的第二天。非常荣幸我们一起回归。回归到校园的线下教学,同时也因为选择回归到这个一起学习彼此鼓励的学习的团队。感谢余老师诠释了不一样的“第一”,责任心第一,对自己的负责,对生命成长的渴望。我也想成为这样的第一。喜欢余老师今晚八分钟的即兴演讲的分享,娓娓道来,可以缓缓听。我始终相信这么用心的余老师,在工作中那么用心,那么这份用心与坚持肯定可以心生智慧,所以我相信余老师在家庭中也是做得很好了,毕竟成长不是某一方面,而是整个人。也很庆幸我们都在不断地突破,所以我们才在这次课程中相遇。

接下来说一说第二位老师——汪韵琴的分享,给我带来的成长助力。我觉得这个平台,来自各地的有自我觉醒意识的老师,大家在一起学习如何能够更好的成长,除了听导师给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以外,完成阶段性作业以外,还有这个能够发挥同伴效应,互推成长的平台。在这1+1+1……的过程中就是有成长的N次方的效应了。汪老师的名字也好雅致,让人有无限的遐想,也很喜欢汪老师的笑容,因为我很喜欢看照片,也很喜欢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特别能够感染人的。听了汪老师的分享,分享的过程中不仅能传递快乐,而且还会影响更多的人。

首先就是汪老师能够来站出来抢这次分享的机会。其实大家都一直在一个群里,我们也有一直在听课学习,在晓霞院长的点评以后,有的老师还是会有犹豫,包括我自己也是,常常是属于被动状态,但是汪老师就迈出了这一步。我们常常说分享并不是一定是有多么的准备充分,而且也并不一定要有特别好的经验。因为分享是一个动词,更是我们的一个状态,一种我们在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反复提炼、最终进步,这就足够了。其实我也尝试着去影响周围的同事一起来参加这个课程的学习,因为学校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及平台,有的时候机会有限不一定能够轮到我们参与,有的时候很难在兼顾教学工作的同事高度参与。汪老师的分享让我又有动力了。对于我们自费参加的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课程,我们“即使不能获得大的成功,但也不想成为反面教材。即使不能去影响更多的人,但至少让自己先有一点变化。”改变任何时候都是从我们自己开始的。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课程,一步步推动着我们往前走,大家都是从一开始是不敢分享,有很多顾虑,习惯性去做一个倾听者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个团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榜样,也能得到助力,在尝试中勇敢地接受各种任务。有时候能够给自己一个任务,让任务来驱动自己,这真的是对于有拖延症的我来说,是一种成长模式。在汪老师的分享中,我好羡慕她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一直都处于学习与思考的状态。汪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在思考,都是在反思,包括在送孩子上高中以后自己作为妈妈整个历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自己的一号学生——自己的孩子先教育好。在我们这个头号学生身上可以看到更完整的生命状态,也可以进行一些更带温度的尝试,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家校沟通积累素材、范例。就在刚才我还收到了一个家长的求助,孩子在网课后产生了对手机的依赖。刚好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同龄人,所以我就简单地跟他分享了一些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基于自己家庭教育实践上的分享,对家长来说就更具有可操作性。做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学习,我们作为我们自己孩子的父母,我们也是要学习的。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孩子出生前也会有一些担心,担心自己会不会把班主任、老师的角色延续到了家庭,忽略了妈妈跟老师身份不同的地方。所以很庆幸自己能够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让我们的专业成长,又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为人父母。汪老师的两篇听后随感《我成了后进生》、《为什么你的学习没有明显的进步》非常引人入胜,值得我们一读。我希望我能够在自己的孩子高三的时候,也能够像王老师一样心平气和去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无论是这个疫情还是什么情况,我能够从容淡定地跟孩子相处融洽,让彼此的生命中的最后贴身陪伴的时光充满光。这需要我保持学习的状态的。不让自己启动自动驾驶模式,用一些习惯的方式来面对自己、面对孩子、面对学生,这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需要成长,需要匀出更多的时间来总结思考,来做好自我管理。今晚因为带着任务来听分享,让我更沉浸其中高效学习,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种倾听成长,反思的状态,这样的话啊,尽管我不完美,但是我已经尽力去成长,成长为更好的模样。

最后来说说杰老师,听了杰莉老师的这个行动力之后,我也开始反思,感觉很惭愧。杰莉老师有感染力,有影响力,这也是一直在学习中的收获。我希望自己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去靠近这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然后最后成为自己成长的推动力。把课程里面,还是平台上面,还是伙伴之间的这种助力,都化为自己成长的力量。返校两天,因为我们是小学阶段,相对来说,在学业上面的压力会小一些。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据钟杰老师的自我管理课程来提升自己,特别是匀出时间来处理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根据五六年级错峰上学安排,我们每天都会多出来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最终我们确定了互相陪伴阅读。毛老师面对学生返校的状况,虽然内心很着急,但是先停下来思考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因为都知道这个时候急是没有用的,极有可能只能传递我们的情绪而并不能解决问题。马老师通过语音的方式去表扬孩子,这一份是带着温度的声音让表扬也是热气腾腾的。明天刚好是我们返校的第三天,那我要多一些学生返校期后美好画面的班级分享,发挥榜样的力量,凝聚每一个学生进步的力量,在我的声音更里面加入思考,加入真诚。图文加上声音架起更好的家校沟通桥梁。我特别还佩服毛老师策划活动和分享活动的能力,大胆锻炼自己、勇于承担的能力。因为我自己也参加并组织过一个月的共读,说实话我在那个过程中每次都有点焦虑,因为总是很难去找分享的老师,给别的老师分配任务。甚至觉得如果是让我自己一个人来会轻松一点。这个跟我自己日常的想法有关,不想给别人一点勉强,一点麻烦,都好意思开口。但是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被锻炼出来了,每次要组织活动都要想办法去联络把这个分享团队组织起来。那就要尝试着跟陌生的老师去邀约、去沟通、去交流、去协调时间……也很开心的是现在觉得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因为每次我去找老师的时候,大部分的回应都是积极参与,这就给了我很强的动力。我还记得第一次作为主持人的瑟瑟发抖,作为分享嘉宾提前写好了自己的稿子,提前练习;再后来也是做了几次点评嘉宾,让我成为更专注的学习者、分享者。每次体验从压力山大到做完以后的满满成就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就无关乎别的荣誉之类的,主要就是内心丰盈指向成长的快乐。比如今晚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分享,那我在干什么呢?也可能就是在喝茶,在看书,或者就是一家人天。这些并不说不好,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周期里面给自己一点仪式感,就像《小王子》里说那样,如果我们每周四习惯性用来成长,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而且我还很喜欢毛老师这种组织方式——给没有分享过的老师一一发信息去交流,而且尊重每个人,让每个人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空间。在过程中,进行成长和对话,我觉得这就是毛老师心中所有。尊重身边人的感受,又能够推动大家往前,这种状态是我特别需要学习的。

(整理完自己上次的点评,又一次反思这段时间自己的状态,顺着文字找回自己内心的触动,推动自己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