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精读第43天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朝时期的婺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金华,有一人名叫张龟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3岁能读书,6岁做文章,16 岁时,就考中了进士,随后又向朝廷建言献策,引起皇帝的重视。

21 岁时,因才能出众,唐肃宗李亨亲自为他赐名志和,字子同。

他是谁呢?他就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张志和。

尽管张志和深受皇帝赏识,但是他的理想不在仕途为官,总是希望寄情山水、 归于自然。

于是,在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的情况下,他弃官离家,浪迹江湖,隐居于太湖流域霅溪( zhà xī)一带,自称烟波钓徒。

当时与他要好的有书法家颜真卿等人,都是名闻遐迩、品行高洁的名士,他们常常一起泛舟湖上,喝喝酒,钓钓鱼。

一天,众人兴致勃勃,乘兴挥毫作诗,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就是张志 和所做的这一首《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 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垂钓,久久不愿回家。

这是一首词,诗人以真情实感写出了这一带青山碧水,烟波迷蒙,桃红鹭白, 风雨垂钓的美景逸情。

苍岩,白鹭,粉浪翻江,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以及青色的斗笠和绿色的蓑衣,仿佛一幅色彩明丽,意境优美的山水画。

诗人以词传情、以词言志。“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 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渔翁是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就是诗人自己。

置身在这样自由美好的画卷里,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西塞山边钓台上独坐着个垂钓者,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

这首词,不仅在国内传唱开来,还流传海外,直接开启了日本填词历史的先河,当时的嵯(cuo 二声)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举行宴会来赋诗,并将这首词列入日本的教科书。

从此,“山以诗传”,西塞山的诗情画意,成为湖州一大胜景。

明朝万历年 间,“西塞晚渔”被列为吴兴八景之一。

在西塞山,至今还流传着张志和捉妖捕怪的故事。

传说西苕(条)溪中曾经 生活着一只大河蚌,日久成精,能够呼风唤雨,经常在这一带兴风作浪、淹没良田、毁坏房屋,老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日江面上狂风大作,涌起数米高的水柱,河蚌精又出来为害百姓了。恰逢张志和垂钓江上,只见他大喝一声:妖精哪里走?

飞身与河蚌精在江面上打斗起来,只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将河蚌精杀 死,平定了水患。

为了纪念张志和为民除害,当地老百姓还专门编排一个舞蹈《渔翁捉蚌》,久演不衰,深受大家的欢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精读第4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