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位子,你是谁?

众所周知,一个人有时候就是一个符号。

如某人当了局长,那局长就是他的符号,无论去到哪里,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大都以“局长”来称呼或定位他。

但是,“局长”这一称号就是他自己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

因为他处于“局长”这个位子上,人们才以“局长”来称呼他,甚至可以说,他只要还在这个位子上,那么,人们就很可能忽略了真正“他”,而只记得“位子”上的“他”。

当然,有些人其实很享受这种被人称为“局长”的感受,并误把“局长”当成他本人,久而久之,也就忘了自己是谁了。

也就是说,许多人事实上,并不是知道自己是谁,或者说,他们往往都误把“位子”当成自己,甚至误认为是自己成全位子,而不是先有“位子”,才有自己。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其实很难认清自己是谁。

那么,一个人要如何才能认清自己呢?

其实我们认清真正的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开外在的一切,包括位子、别人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看法等,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甚至可以说,离开了位子的你,才有可能离真正的你更近。

那么,离开位子之后,你是谁呢?

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常常见到一些退下来的领导,刚离开岗位不久,就一下子显得老了许多,再加上在位时,使唤别人习惯了,甚至有些人喜欢故意刁难他人,到退下来之后,不要说有人主动约他们吃饭,就算是对面相逢也不愿意主动向他们打招呼。

到这时才发现他人平时讲的一些好话与尊重,其实都是为了你的“位子”而讲,而不是你本人而说。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的自己才最重要,或者说,你只有抛开“位子”之后,才有可能认识到真正自己,而抛开“位子”之前,我们往往很难看清自己是谁,特别是身居高位的人,更难以认清真正的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当一个人失去所有(包括位子)的时候,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而在此之前,一切尊重或者奉承,其实都是假的,或者说是别人有求于你而不得不故作的姿态,如果一个人被这种姿态所迷惑,当然不可能认清真正的自己了。

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倡导“以德配位”,即如果“德不配位”,就容易发生乱子。

因此,古代的有德之人,往往都懂“位高权重”的道理,即“位子”越高的人,其言行就会越谨慎,如孔子有一位先祖叫正考父,当他还处于“士”的位子时,见人都是躬着背,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谦虚与对他人的尊重,当他被任命为“大夫”后,见人则是弯下腰,后来又升为“上卿”,这时他见人更是谦恭的俯下身子,而这就是位子越高,谦卑越甚的道理。

当然,像正考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他从不因为自己的位子上升而洋洋得意,更不为因为自己的位子高,而改变自己对于他人谦卑的态度。

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重温或借鉴的地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史记》《礼记.》《孟子》《论语》《左传》《春秋-谷梁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开位子,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