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家长,对话孩子(6)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

主讲:窦树山老师

第六讲: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图片发自App

大家好!今天我们探讨一个话题,其实呢,是两个内容。一个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那另一个呢,是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而这两个内容呢,它又统一到一个点上,所以呢,我们做一个专题来聊一聊。

知识转化为能力,这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知识要牢固,知识要成系统,尤其咱们的孩子们呢,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许多孩子呢,他是比较马虎的,所谓的这个马虎就是不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丢三落四,所以造成了学了一本儿书,或者学了这一科儿啊,往往掌握不全,也就是说知识他不能形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基础打不牢,那能力当然就不够了。

强调把知识基础打牢,同时呢所有的知识要穿成线,要能够真正的把知识系统化,然后呢,各科儿又形成一个结构。这样一来,那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知识结构,无论你学的哪一科儿,还是课外学到的知识,都可以呢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形成自己的各个系统,然后形成它的一个整体的结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他是不一样的,那么,他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呢,我们要强调每个人去自己系统。

融化地掌握知识,那掌握牢了之后呢,他就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家长呢在这当中呢对孩子,应该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很多这个孩子呢,考试的时候说考不了高分儿啊,说有的时候儿说学了,平时也挺好的,为什么到时候考不了高分儿呢?就是那个知识不够系统。不够系统,也就是说你没有完全的记住那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如果形成系统之后,其实它是有规律的,它一定是能够记住的,这是说在孩子们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个方面,应该是形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

图片发自App

我们成年人其实也是这样,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学到了知识,成系统之后要能够运用,什么叫运用?就是说,你说孩子吧,学了知识之后,那个基础的知识,比如说你所学的数学,你学的定义,定理啊,甚至学了例题,这个你要有适当的题啊,去做去运用。你用上了,用的熟练了就具备一定的能力。那么我们在这儿说的这个能力,其实比这个还要高一点的就是,人类一切知识都要在实践当中去运用,运用过程当中,你才能够从中得到经验。

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在实践当中做一个检验,那么用多了,用熟了呢,这个能力就有了。其实人类啊,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通俗我们说在生活当中,生产当中等等,我们训练出来的一些技能,那就是你把学到了的知识,在实践当中运用得到了经验,也就说这个能力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那个经验。每个人啊,这个技能是不一样的,包括你炒菜是吧,说炒菜说都炒黄瓜鸡蛋。

黄瓜鸡蛋炒出来,也可能是不一个味道的,这里边儿就有一个能力问题了,当然牵扯到了火候儿,牵涉到了配料儿啊等等等等。这就是一个经验,就是一个能力了。那么我们今天说从孩子的学习到大人的学习,他要转化成能力,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都要有一个实践的,运用的过程,从中再总结经验。那么这个意义对于孩子们来讲,我们首先就是要立足在这个高度,去让孩子们接受知识,这样呢,那个孩子们学的要灵活一些。

图片发自App

另一个层面,我们刚才说了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这个好像不太好理解,所以有些人就是天生聪明,确实有,确实有,但是这个聪明啊,真的跟智慧比还不是一样。为什么我们说要转化呢?因为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可以是智慧的基础,但不是划等号儿的,咱们举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比如说,有的人很聪明,但是呢,干不成什么大事。有些人呢,看着好像不聪明啊,却干事儿干得挺好。

这里就有一个奥妙,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那个表面的那个聪明,但是呢,不能深入的看到人家那个思想当中那些个智慧。他人具备的那个很特殊的那个能力啊,我们往往看不到。那么智慧需要什么呢?那个智慧它需要悟性,智慧需要悟性,悟性高那智慧他就高。我们前面也探讨了这个问题,那还有一个从孩子角度来讲,孩子上学啊,有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学习不好,但是要毕了业到了社会上却非常出色,这样的人也很多,那相反的,有很多孩子学习非常好,

但是到了社会上,还真的有很多人也未必好,这里边儿的原因在哪儿呢?就在于悟性有没有,悟性高那他就真的有那种大智慧出现,就是所谓的他能够随机应变,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很深入的把握事物的实质,他能够这样去把握的话,那一定是有智慧的,无论是知识转化为能力,还是聪明要转换为智慧,我们说都需要这种悟性。

图片发自App

你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悟性的过程,那么我们成年人,把自己的聪明转化为这个智慧的时候,也是一个培养悟性的过程。而这个悟性到最后怎么来?其实古代我们先贤啊,早就告诉我们了。总有人呢提这样的问题,说那个有的人聪明但没智慧,这个到底是什么?其实真的我们要沉下去,无论你感觉着表面上聪明还是不聪明,其实所有人本质上都是非常聪明的。其实每个人都聪明,那么也都可以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这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要沉下来,静下来向内求取。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后来人们给压缩了,宁静致远,就是这个。原来我有一个机会,我讲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宁静能至多远?能至多远,其实就能达到智慧,能达到智慧,我们古人无论是儒家啊,你像那个孔子啊,他本身是修炼。说他是圣人啊,留下论语等等等等,他的很多学说,那孔子有一个方法叫心斋。

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探讨到事物的本质。孟子也是这样,尤其非常有名的儒家的第四个圣人王阳明,他更是这样啊,他实际是借鉴了道家和佛家的很多修炼的方法。尤其他在龙场,被贬以后在龙场山洞里边儿悟道,打坐,那么有的人说这叫冥想,其实不是,说错了啊,冥想是西方的词儿,源于古代印度的古瑜伽。这个冥想还在想着这个层面,我们国家的所说的那个入静入定的那个状态,他是那个状态才是更深入的。

王阳明呢,就是用了这些个方法,在农场的山洞里边儿苦思冥想,然后真正的进入静的,定的状态当中,他突然开悟,它的开悟就创立了心学,他提倡的是知行合一,刚才我们说要运用就是这个道理,知,行合一,知识,知道的东西,你要跟那个行动结合起来,从这当中总结经验,他也讲到的是这个道理。那佛家啊,也是修炼啊,才出现各种的特殊的本领啊,才能够最后的解脱,那道家,老子那个时候就告诉我们,至需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图片发自App

老子就说把世间的一切的一切要看透的时候,都在这种守静过程当中,所以啊,悟性的打开,就是开悟,就需要这种静下来的深层的功夫,那么回过头来我们讲,那孩子们学习,以后如果有机会啊,如果有条件还真得要练这种静定的这种方法,一个是让孩子们能够沉下来,不再浮躁,还一个那就是把自己的聪明转化为智慧,焕发出它自己本身所有的那种智慧来,当然成年人也是这样。

我们今天说,无论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还是把聪明转化为智慧,都需要有一种进入静定的那种方法。在这种方式下,状态下,进入到更深层,开悟,能够破解很多很多的难题,讲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话家长,对话孩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