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吗?

A店和B店是兄弟俩分别开得早点铺,主营包子、鸡蛋、粥等早餐食品。

它们店铺地点相邻、装修相同、包子的口碑非常好,每天店内客流量也相近。

每到月底结算时,总会发现A店比B店的营业额高出20%,兄弟俩百思不得其解......

通过观察发现,每天来买包子的客人中,A店卖出的鸡蛋多于B店,那么高出的营业额就出在鸡蛋中,进一步观察发现:

A店客人在买包子时,店员会追问客人:“您是加1个鸡蛋还是加2个鸡蛋?”每个客人都会加1-2个鸡蛋与包子一起买走。

B店客人在买包子时,店员会追问客人:“您是否需要加鸡蛋?”购买鸡蛋的客人只有1/2。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

A店店员的语言,暗示客人鸡蛋是必选项,包子+鸡蛋=早餐标配,鸡蛋是你选1个还是2个的问题;

B店店员的语言,暗示客人鸡蛋是非选项,包子=早餐标配,鸡蛋可买可不买。

人的大脑很神奇,往往对看到和听到的数字表现出极大兴趣,A店中的客人,人人都是包子+鸡蛋的购买方式,营业额就会高出B店铺。

买过保险的人也会知道,有经验的保险推销员会这样说:生活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大小)机率100%。一张保单就是一张会长大的银行存折,平时的点滴投入,在真正需要时,账号上的钱会是原来的5倍、10倍,甚至更多.....

保险就是你生活中的未雨绸缪,现在生病住院,“大病”治疗最少需要几十万,买了大病保险等于花的是“保险公司的钱”,不买保险花的是“自己的钱”。

听到保险人的话,你是不是有些动心了?想想他说得很有道理,说不定你也会为自己买上一份。

反之,如果保险推销人和你这样说:生活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保险是你的生活保障,你的钱存在银行不如购买保险,保障了个人也保障了整个家庭。

2个保险员的描述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得有说服力,主要是“诸多数字”吸引你的大脑去联想,更符合人的情感反应。

人在讲话时的不同措辞,会带给听者巨大的心理反应,不同的表述,能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从而使人们对该怎么做,产生不同的行动。

这种心理在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称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简单来说,有时人们大幅度改变偏好或决策,主要因为描述问题所用的字眼和方式不同。

咱们在生活中的框架效应无处不在,与家人交流,与同事交流,与竞争者交流,还有很多......

遇到事情,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反之,认真思考再做决策,比听什么、看什么重要。

大脑中活跃的感性思维要时时保持自我约束,冷静的理性思维需要及时参与思考。

愿你我的人生决策,都是呈现满意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相信,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