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只是通过他的几篇散文:《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为了更了解先生,我上网查找了他的资料,更折服于他的民族气节。先生这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他出自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时期参加“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在清华任教时,曾和学生一起游行,亲历“三一八”事惨案,抗战时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做官,内战爆发,他又冒着“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对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此时的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仍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字,临终前还嘱咐家属不领国民党的救济粮,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先生得了严重的胃病不幸去世,享年五十岁。我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先生这一生无愧于心。

先生为了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写了这本书,顾名思义这本书是一本导读性质的书籍,旨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给世人普及中国经典著作。先生在序言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的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见识经典一番。

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一键复制全文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乐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汉字从秦朝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我恰好在前几天也买了一本《说文解字》,不过是现代简易版本的,正好可以最为一本入门级别的书来读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19《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