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正如梅老所言大学之大是因为大学里的人,优秀的大学荟聚钟灵毓秀的人儿,睿智达观的达士通人,虽不一定个个天资聪颖,但都心智坚韧,拥有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的学生,在大学中老师和学生亦师亦友,共同包容进步,这样的校园校风臻美臻善,是我们梦想的大学。

然而现如今大多数的大学,空有巍峨的楼宇,精致的礼堂和宽敞的图书馆,学校却很小,小的让人觉得学校里每一个人我都听说过见过,却不相知。甚至天天见面的学的学生和老师也成为“相熟的陌生人”,老师备课上课教授学生知识,学生听课做笔记学习知识,两者之间多余的交流就只有课下询问考试内容。试问这样的“雇佣教学”如何使刚刚经历过封闭高考学习的学生领悟到大学里那种和谐共进的校风?如何将校训精神作为标杆?如何全面发展自我?

大学之小还在学生的眼界格局中,很多学生在未踏进大学校门之际就被告知:大学应该靠自己,是,大学里没有高考,一切的竞争是相对公平的,只要你肯拼搏就一定有收获。但是我却担忧支持大学生向前进取的目标是否是值得坚持的?

很多大学生想要在大学里努力去发展自己只是让自己的简历更加丰富,让自己在未来能更加一帆风顺,让自己能赚到更多的钱。还有的更是对未来一片迷茫,索性不去问未来何去何从玩,一股脑儿的学习各式各样所谓的加分技能。当问到:你们大学充实吗?他们会说:当然充实了,我在大学获得了什么什么大奖,什么什么证书……诸如此类。可是他们真的充实吗?

马斯洛五个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人在大学满足的不过是这些需求中的一两个,他们还未实现自我实现需求,怎么会得到心灵的真正充实。我常常想为什么如今大学生的追求都是自身的功名利禄,而像上个世纪乃至古代学子那种为国为民的国士精神在如今的大学里少之又少?

是如今太平盛世的安逸消磨了学生的斗志?还是中国式教育弥留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行了,不爱国?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但是我想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大学校园的环境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上个世纪西南联大的学生在“刚毅坚卓”“爱国精神”“自由与民主”“团结精神”“苦干实干”这样的精神力量等精神指导下,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学习,他们毕业后在抗日战争和兴国之路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西南联大也成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只有一个,如今的大学里也不存在西南联大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不会为国之振兴而教,学生也不会为抗战建国而学,所以如今的大学在我看来都很小,小在眼界,小在全面发展“自我”的追求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