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有情(六度万行二)


六度万行在菩萨行,谓之六波罗蜜,能否以六波罗蜜到达彼岸?必须实际施行于现世,方能抵达,所之在六度万行,必须实际来持行,并非沽名钓誉之修持,此种因缘条件对真修实行者,是良善提升之依据。

第四度:精进度-精进能度懈怠。在精进必要以:

一、断精进-断精进是要断除一切不良习性,在人之本性较为懈怠,欲断除此习性不漏,能以精进心进入修持阶段,尤以人较懈怠会阻挡精进心力,欲要改变懈怠是十分困难,此持断修行,将会阻碍精进原动力。

二、修精进-入于宗教修持是前世有修持含因,又在今世能入于宗教道场成为一分子,必须具备有善良种子,以此善缘而扩展至他方,并广渡众生结善缘,以至对修持进入修精进,不断努力方能达成。

三、求化精进-求化精进就是要以断精进、修精进而真正进入智慧不辍境地,要有具备上求智慧能量与资粮,方能充实自我含藏,才能下化众生,能否上求下化?必看自己具备多少资粮、多少愿力、多少精进度!要具备此种能量资粮,尚要不断精进,必可达成目标。

第五度:禅定度-禅定能度散慢。分述如下:

一、心定-心能定才能以自己行持,作为修持依据,心若不能定时,必心猿意马,而不能把持心定力,就能以身体同外界境地相互来结合,但能不受外界左右「心之清净」,因而心之定,正是:禅定内缘。

二、口定-(身定)身口受于心境所驱使,方能成就身体各部之行动;人之作为皆在口业造就而判断,也形成今生较多身口业障所阻碍因缘,这就是身口意业障外缘,正是接触外境时,最初原动了。

三、意定-意能定,必要通过身口心向外行持,方能入于意念所传导,因此意识必要自在无垢,首先就要有清净心灵才能净化意念。意之动即「念之动」亦是心之动,三者息息相关,仅在意分为「九识」而已。

心为内境分别,在对禅定本来体就是要把「心、念、意」这三者合而为一,此三者分别功能即要把「心定净」于无念之境界,而成为禅定的基本功夫,往下正是以「识种」所分差的条件,人类很少了别于「识」之功用。

第六度:智慧度-智慧能度愚痴。分述如下:

一、生空智-人之修持经验是入于智慧度,人类有贤明、聪慧、愚蠢、笨拙之分,其间生活同外界相互接触,能真正以智慧作修持者,稀也!皆在同外界接触,以盲引盲,又无法真正入于修持内心境地。

一般者都只在口上言修而已,内心时常挣扎而不知,时常遇到瓶颈盲点,阻碍开创智能精进力;生空智一切皆在因缘所造,就是万法唯心唯物(己),此生一切之空,也只是时间之过客而已。

二、法空智-一切皆因缘所造,在法性,生亦空,法亦空,以修持有为法而能行无为法;一切作为以大乘菩萨行者理念,作为一切因缘观、法性观、空观而已,所有因缘皆自然法则,能否放下心?看开即是!

三、一切智智-乃真如本性「无我真如」、「法性真如」即是佛之本来,众生皆具佛性,能在「一切种智」,入于「一切智智」真如佛性,清净无垢自在且无为,就有如实「大智智」开展。

六度万行:正是修菩萨道所具备之因缘条件,就在于「六波罗蜜」所成就达至「涅盘」本来,也是到达彼岸大智慧者,人生必须通过因缘法则,又在因缘法则成就自己与成就众生,提供对「六度波罗蜜」彼岸超越。

菩萨道能行持,必要以「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行持人身之本体,以小乘修持渐而入于声闻、缘觉,再入于大乘菩萨行持观念理路。

真正行持大乘菩萨行者,自求上智慈悲心,作为下化众生资粮,行大乘理念是菩萨所具备要件;觉有(悟)情菩萨行,正是菩萨救渡众生慈悲大愿力,通过众生接引,方能觉悟世间有情众生,了脱人生于五浊恶世。

精进禅定智慧增  求化精进要提升

心定口定意也定  生空智中德性成

生空智中法空智  一切智智如实智

六度万行阴骘丰  觉悟有情大慧智

要以见、闻、知、觉,作为接引众生回归,能运用智慧,是由众生而成就声闻、缘觉,再入菩萨境地,要彰显佛性,正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往上回归,并不是一步即登入佛境,众生甚少具备当即(下)开悟(顿悟)本领。

就必要一步一步进入渐悟境界,对菩萨行是以六度波罗蜜,而达至觉有情菩萨行实际果实,要彰显真如佛性已经具备资本,才不会凭空入于「顿悟」虚幻,因此「渐、顿」皆在人之智慧含因作分别。

众生不具「顿悟资本」的,必要按部就班来行持,终会有「渐悟了脱」一日,对自己就会有向上成长、提升、超越,正是学习成长必要性,此种功能作用对于真修实行者,就有很大的鼓舞激励,也会有阴骘德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有情(六度万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