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哲学》:灵魂不朽的前奏——柏拉图的形而上学

说实话,一刀也非常奇怪,谢利·卡根是物理主义者,却拿出一章的篇幅来讨论灵魂不朽的问题,难道是要把二元论者赶尽杀绝吗?

谢利·卡根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灵魂不朽吗?

谢利·卡根想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篇》来探讨这个问题。这里有个问题,柏拉图自己不出现在他的对话录中,那谁代表他的观点呢?一个简短的回答是苏格拉底代表他的观点。所以后面说苏格拉底的观点就等同于柏拉图的观点,不加区分。

在这篇对话中,临死的苏格拉底并不悲伤,相反他非常开心,他并不担心自己的死亡,他对死亡持欢迎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认为他的灵魂将超越肉体的死亡,死后将去到一个类似天堂的地方,一个居住着众神及其他同道灵魂的所在。

为什么苏格拉底会相信这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

谢利·卡根先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但我们仍然可以考虑绝对的美本身。世界上的事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美,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能与美本身相混淆。

正义。同样,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正义,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可以享有或不同程度分有正义。尽管绝对的正义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人可以对它进行思考。绝对的正义就是人对其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事物。

。人的心灵可以想出绝对的圆,但是没有物理对象是绝对的圆,我们只有不完美的圆形的事物,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思考绝对的圆。

很明显心灵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一种去思考、领会和理解我们一直谈论的非物质事物,如美、正义和圆的能力,当然人还可以思考许多其他类似的并不存在于日常世界中的事物。

我们需要一个词为这样的事物命名,柏拉图给了我们一个词,这个词被翻译成理念,标志着心灵可以领会这些事物。理念也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

根据柏拉图的思想,这些理念是完全真实的,我们可以思考它们,研究它们,但是理念自身并不是日常的经验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普通的日常事物,能够不同程度地分有理念,但是普通事物对象不应与理念自身相混淆,因为理念不属于这个世界,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尽管我们不能在这个世界中进入理念世界,我们仍可以思考它们。我们的心灵可以领会它们。

可问题是,从肉体带来的干扰,妨碍着对理念的思考,所以哲学家就尽可能地远离肉体欲望,将自己的心灵同肉体分离开来,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理念。这正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他终其一生在做的事情,所以他相信死后肉体和灵魂分离,他的灵魂会飞升到神圣之域,在那里他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理念。

为了帮助理解,谢利·卡根举了数学的例子。数学中有一些简单的论断,如2+3=5,是我们的心灵能领会的。那什么是数字呢?它不是物理对象,但是我们的心灵能够领会。

谢利·卡根认为,对于数学,我们大都是柏拉图主义者。我们相信存在数字,事物可以分有它们。它们不是能在现实物理世界中被发现的物理对象,但它们却是真实的,人的心灵可以思考它们。它们是柏拉图式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像正义、美、善等等都是。如果我们了解足够多的形而上学,就可以看到存在着一个理念王国,它独立存在于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现实物理世界之外。尽管理念不是日常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却能思考它们,研究它们。我们要如何做呢,通过心灵。

所以普通的物理对象与理念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理念不存在于经验世界,它在一个不同的领域超越了空间和时间;另一个区别是,不同于普通的事物,理念是绝对的,它是永恒的,永远不会改变。相比之下,物理对象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柏拉图的形而上学。

谢利·卡根并不想论证或反驳柏拉图主义,而是假定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当然人的心灵,也就是灵魂,能够领会永恒的柏拉图式理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至少我们大多数人通常不会花那么大功夫来思考理念。我们被自己的肉体所干扰,被对食物、喝酒、性爱、睡觉等的享乐所分心。但柏拉图认为,将一个人与肉体的距离拉开,灵魂就能更好地专注于理念。

如果你擅长做这件事,在活着的时候不断练习将自己与肉体的欲望相分离,那么当你的肉体死亡后,你的灵魂就能够进入这种柏拉图式的神圣之域,与众神和其他不朽的灵魂亲密沟通并思考理念。

相反,如果你活着的时候未能将自己与肉体分离,如果你太沉浸于对它的关切和欲望中,那么死后你的灵魂就会被吸回,转世到另一个肉体中。如果你够幸运,你会转世成为另一个人,如果你不那么幸运,你会转世成为其他动物。

所以柏拉图说,你的人生目标应该是不断练习死亡,尽可能地将自己从肉体中分离出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正因如此,即使他面临死亡,他也并不感到焦虑,反而很开心。他高兴的是,最终的分离将要发生,他(的灵魂)可以去往天堂了。

这就是谢利·卡根对于将要讨论的灵魂不朽问题所做的准备工作,关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简略介绍。限于篇幅,关于灵魂不朽的问题将在下次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哲学》:灵魂不朽的前奏——柏拉图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