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一门考试,想着晚上有时间可以更一下推文了。坐在电脑前刷着关注的公众号。
前段时间工作时,无论是阅读十万加的大号,还是为了找新颖的选题而关注的小号,林林总总加起来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了。昨天下午在自习室复习,愣神发呆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号都取消了关注,只把十余个内容有意思的留下。
一路滑到最底端,我发现好几个私人公众号都已经停更好久了。那个曾经在长沙做设计的女同事,做了小半年的新媒体编辑后,前阵子跟我说,她又回去做设计了,旁边坐着的又是一个不爱讲话的男生。她最后一条推文里写着:
在坚持了半年和长达一个月的面试之后,我还是放弃了,喜欢和擅长终究还是两码事。我会回到原来的位置,然后像以往一样羡慕着那些发光的人。
事情的走向都取决于个人想法,旁人也没法定夺对与错。这是唯一一个正式告别的公众号作者,更多的则是像我这样,不靠公众号盈利,只是随着自己的时间与心情断断续续地更新着推文的人。
说实话,在兼顾自己生活或是工作的同时,还能坚持频繁地更新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偶然的时候,我会因为某个场景和当下的心情有着强烈想要写文章的冲动,可是在心里对于要写的东西并没有大致的轮廓。更多时候则是像现在这样,因为有空闲的时间和想要写点字的心情,依着自己的想法敲着字。
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或许曾经有过那么一点写作的小优势,而在过去的2018年里,因着各种经历与自身心境的原因,我好像把仅有的一点才能也空耗掉了。但幸而心态还好,想写时就写,有没有人看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于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也就不写了。毕竟在想着要写推文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想不出要写什么主题而生怕写出一篇日记的恐惧也是有的。
这时候就把自己拉回初中时代了,每周两篇周记,苦思冥想要写什么内容。虽说是“每周的日记”,但你要真正写成流水账了,看的人可不买账。
在没有更新推文的这段时间,我把更多心思花在了画水彩上面。起初只是喜欢,就想要不试试看。从小到大画什么就不像什么的“画渣”体质也没有让我胆怯,我直接上淘宝买了最便宜的水彩套装,空闲的时间里就跟着b站的视频画。
只是喜欢,所以就没有压力与期待,反而有那么几幅画得到了夸赞,意外之喜令我很有成就感。
画画的三四个小时里,就像每次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时候,心里很平静又坦然,同时夹带着明晃晃的欣喜,随着耳机里的鼓点摆动。
最近的生活,除了照旧上课复习准备考试,我过得很是随意又舒服。
看了几本书,然而《洛丽塔》和《鼠疫》都没看完,就去图书馆还书了。
我从前不是这样的。
两三年前我借了一本侦探小说,名字叫《谋杀似水年华》,可以说是我看过最难看的侦探小说了。可我还是为了知道结局,忍着脾气看完了它。总是本着开始看了就要有始有终看完的想法,就算是很难懂的《沉默的大多数》,我也还是坚持读完。
最近却越来越随性了,看不下去就不看,看不懂就放放,作品创作的时代与背景不同,不能理解,就等下次有兴趣再拾起来看吧。
老舍的读书方法里,有一句我很是喜欢:“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因为看了老舍先生的话,我更是安安心心地接受了自己这种“随性读书”的想法。
我有时很不理解青少年必读书目,在那样的年纪与知识储备下,让青少年读压缩版的小册子名著,其实就是了解了一下大纲。我觉得长大后自己有兴趣,主动去读原著反而更有意义。
最近我又开始看《红楼梦》了。“又”是因为,在过去的很多时候,我都因为被开头一两章的描写搞得云里雾里,弃了好几次。每每提起兴趣要看,又从头开始,如此循环反复。前两天终于耐下性子看完了第三章,终于进入一脚踏入《红楼梦》的大门了。
在此希望我寒假可以真的读完。
最近还看了几部电影,很喜欢王家卫拍的《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
我很喜欢“缓慢”。
像镜头停在下完雨的无人街道上,等着周慕云和苏丽珍慢悠悠地走到街道尽头。
像重庆大厦的熟食店内,听着加州梦,看王菲摇摇晃晃地跳舞。
像老上海的狭窄阶梯旁,看路灯投射昏黄不明的光亮,照亮雨丝,配乐响起,慵懒暧昧,又像吐出的烟圈浮在半空,眼睛舍不得挪开半分。
那就慢点吧,心态放平,万事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