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杀妻请客: 三国世界恐怖的底层逻辑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险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不击杀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没有作好准备)的敌军。

于是毫无悬念地,泓水之战宋襄公输给了楚成王。

刘备被吕布追杀,惶急之中去投奔曹操,途中遇得一户人家,进去投宿。

那户主叫刘安,是一个猎户,见刘备进门,又惊又喜。惊的是堂堂豫州牧,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喜的是平日里是多么地渴慕崇拜,终于见到真身了。

无奈家中贫寒,无以为表,于是刘安就打算去搞些野味招待刘备。只是兵荒马乱的,也不敢走远,自然就没办法立刻打来野味了。

但刘备此刻就在家里,一时又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招待,怎么办?

在刘安眼里,刘备就是神。

直接跟刘备说一时实在搞不到野味,不能好好招待您了,这不行。招待神怎么可以不用最好的东西呢?就用粗茶淡饭、蔬菜瓜果招待刘备,聊表心意,这也不行。怎么能让神受委屈呢?

野味打不到,但心意又必须到位。于是刘安产生了一个恐怖的想法,并且付诸了行动——他把妻子杀了,用他妻子的肉充当野味来招待刘备!

“刘安闻豫州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

其中“乃杀其妻以食之”的“乃”作“于是”解,表示顺承关系。也就是说,刘安产生杀妻请客的想法之后,到提刀杀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或者,至少刘安认为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一瞬间产生这个想法之后,其它应该有的想法、应该有的顾虑,比如他妻子是什么感受,他妻子娘家是什么感受,他的邻居会怎么看他等等,一概不存在。

刘备就在客厅,刘安就在厨房“杀其妻”,可刘备却丝毫不知情。也就是说,刘安杀妻的整个过程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挠,非常顺利。

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突然面临死亡时,都一定会异常地恐惧。既然恐惧,就一定会呼救,一定会反抗,一定会逃跑。

既然呼救、反抗,或者逃跑,就一定会发出异常的声响,既然发出异常的声响,刘备就一定会有所察觉。

但刘备没有任何察觉。

刘安“杀其妻”,如此之悄声无息,如此之顺利便当,就只能有一个解释: 刘安在他妻子对他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谋杀了她!

更恐怖的是,书上说刘备逃难时去一户人家投宿,他敲门问讯后,是“一少年出拜”。

谋杀了妻子,用妻子的肉充当野味来招待刘备的,还是一个少年!

少年就能行如此决绝之事,三国世界还能有多少善人、好人。

刘备吃着肉的时候问了一句“此何肉也?”

问这话的原因,无非是要么肉好吃,要么肉难吃,要么就是刘备觉察到了肉的颜色、纹路、肌理,乃至口感,都跟牲畜野兽的不一样,心存疑惑。

而刘安几乎没有任何思考,几乎没有任何顾虑,回答说:

“乃狼肉也。”

惊心动魄啊。如果杀的是鸡鸭牛羊,或者杀的真是狼,那么这样的回答是很自然的。

可刘安杀的是活生生的人,杀的是他朝暮相处的妻子。

刘备听了他的回答之后,“不疑,遂饱食了一顿”。刘安在谋杀了他的妻子之后,又割下他妻子身上的肉,又用他妻子的肉来烹饪,又端着他妻子的肉到刘备面前,居然可以如此镇定。

面对刘备的发问,刘安居然回答地如此镇定,乃至镇定到刘备“不疑”,镇定到刘备没有发现丝毫的破绽,镇定到刘备将他妻子的肉“饱食了一顿”。

刘安之狠辣,可见一斑。

刘安狠辣,刘备也非良善之辈。

捧着刘安的妻子的肉,刘备吃饱了就睡下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就准备启程,于是就去后院牵马。这才发现厨房里有一具女性尸体,尸体手臂上的肉已经全被割下。

这里马上产生一个问题,有一整夜的时间,刘安却没处理尸体!

古代讲究“入土为安”,可刘安似乎根本就没有打算让他的妻子“安”: 生前被杀,不得安;死后不及时入葬,也不得安——在刘安眼里,他妻子是猎物,是牲畜,是家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安特意把他妻子的尸体留着,就是要让刘备发现——他对刘备是多么地渴慕,多么地崇拜。

刘备得知自己昨晚吃的肉是刘安妻子的肉后,反应也是让人觉得非常恐怖。

正常人如果不知情误吃人肉,后面得知了,正常的反应一定会是剧烈地呕吐。这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或者说,一种道德底线。

但刘备似乎并没有这种本能,并没有这种道德底线。

他只是“不胜伤感,洒泪上马”。

我实在想不通刘备在为什么而“伤感”。为一条无辜的生命的逝去?并没有啊。为了他而死的这么悲惨的一个女性,刘备却是连一扎纸也没烧,一声祷告也没说。

即使是作恶的强盗,死了,唐僧都还会为他烧纸、祷告。

为刘安失去妻子之后孤苦的生活而“伤感”?也并没有啊。一转眼,刘备可就“洒泪上马”,独自走了。

走之前,刘备对刘安“称谢而别”。

别人在我低落的时候安慰我,我很感谢;别人在我失败的时候鼓励我,我很感谢;别人在我困难时伸出援手,我很感谢。

那么我对他报答的方式就是会在他低落的时候安慰他;在他失败的时候鼓励他;在他困难时伸出援手。

可刘备却对刘安杀妻请客的行为表示感谢,那么就代表他认同了刘安的价值观。并且,当遇上相似的情况时,刘备也会用相同的行为来报答。

刘安在杀妻之后,没再出现过,刘备自然也没有机会向他报答。

但对拼死保护他儿子的赵云,刘备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的——刘备就像刘安那样,几乎没有思考,几乎没有任何的顾虑,从赵云手中接过他的儿子,随手就把他儿子摔在地上。

接着又是像刘安那样,几乎没有思考,几乎没有任何顾虑,对着在场的所有人说: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的反应是“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曹操与刘备真是腥腥惜腥腥。

刘备离开刘安家后,在途中遇见曹操,先“具说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之事”。

这很正常,刘备是去投奔曹操的,自然有义务向曹操讲清楚他的遭遇。

但刘备接下来“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这就有点蹊跷了。

既然是去投奔曹操,向曹操说完了自己的难处,曹操也表示了同情——“亦为之泪下”。那么这个时候,人情之常,刘备也该问一问曹操的近况吧,父母安好、夫人安好、儿女安好之类的。

可刘备没有,而是非常奇怪地紧接着说起了刘安杀妻请客这事。

拉家常吗?不对啊。拉家常一定是一些无关紧要、无关主题的事情,比如天气啊、冷暖啊之类的。

套近乎吗?也不对。刘安杀妻请客关曹操什么事呢?又能突出曹操的什么优点或者亮点呢?

刘备的真实目的,很可能就是炫耀: 瞧,我能有这样的待遇,你有吗?

回归到正常人的反应上来,听到身边的人居然吃人,无论在任何的极端情况,第一反应一定是反胃。连人都吃,还是人吗?

紧接着由生理反应过渡到心理反应。把吃人这事当成荣耀,这人得该是有多么地变态,赶紧远离他才对。

可恐怖的是,曹操居然吃这一套。

听完刘备的述说,他竟然“令孙乾以金百两赐之(刘安)”!

对吃人的刘备,曹操没有反胃,没有恐惧,没有远离,而是在听完刘备炫耀之后,马上对杀妻请客的刘安大加赏赐。

曹操和刘安、刘备是一路人: 亲人、亲情是不那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荣耀和功绩。

所以,在相似的情况下,曹操也会作出跟刘安、刘备一样的行为:

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叔叔的妻子邹氏,张绣吃不下这口气,反水了,在一天夜里袭击了曹营。

曹军虽奋起抵抗,但也损失惨重。大兵小将自不必说,仅是曹操身边的得力大将,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还有猛将典韦,就都死于阵中。

但平定反叛以后,曹操却对着所有人说: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于是,“众皆感叹”。

泓水之战,宋襄公的目的是打赢战争,可他失败了。

因为他对战争的手段有底线、有要求——“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

刘安的目的是表达对刘备的渴慕和崇拜,他成功了;刘备的目的是笼络军中大将,他成功了;曹操的目的是笼络军中大将,他成功了。

对于他们来说,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不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安杀妻请客: 三国世界恐怖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