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笔记5:创造模式从无到有

《最小阻力之路》又来了,最近在死磕这本书,希望你也有所获。

不啰嗦,进入正题。


——1

反抗-顺从模式  VS  创造模式

在书中,反抗-顺从模式和创造模式,是两种对立的模式,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面对困难,反抗-顺从模式通常是受困于环境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创造模式则会坚定地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面对痛苦,反抗-顺从模式通常会用世人皆苦来安慰自己或抱团取暖相互安慰,而创造模式则能够不被情绪左右开始创造行动。

面对未来,反抗-顺从模式会觉得当下了无生趣,等着进入下一个阶段,比如退休,仿佛走到新的阶段,当下的问题就消失了,而创造模式则只关注创造,创造的行动也不会退休。

两种模式,我们大约都是有过体验的。

有时候环境反复无常,让你很无奈,心里想想说就这样吧,选择最容易风险最小的行动去做。你仿佛走在一个迷宫里,四周是环境竖起的高墙,也许你会选择走同一条线路,仅仅因为安全;也许你会不知不觉走进一条死胡同。

极端情绪来的时候,你会很恐惧,不管是负面还是正面。尽管如此,你还是很容易把自己交给情绪。你把情绪当成是反抗或顺应环境的指标。你大部分的时间,会用来寻找适宜的环境、适宜的工作、适宜的对象、适宜的生活、适宜的朋友、适宜的机会。你也会提醒身边的人要做出适宜的行动去应对环境。你会在你认为的适宜里走向了无生趣的未来。

有时候,你心里仿佛有什么喷薄而出,突破口打开,你侠气冲天,势如破竹。创造历程中,你也会有情绪起伏,会快乐、洋洋得意,会痛苦悲伤、疲惫。但你不会停下创作,因为你知道你不需要随情绪起舞,你独立于情绪,你在创造自己想创造的,你所有的想法都是让你的创造作品问世,你好像在孕育一个孩子,你爱它,你希望它能存在于世,为此你愿意披荆斩棘。


——2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包括你我,都是在反抗-顺从模式里面成长起来的,创造模式的经验会比较少。

还记得创造历程的第一步是什么吗?是从结果入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是的,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会把“需要”当“想要”,我们需要的事实上并不多,很多需要是被制造的。

我们会把“应该”当“想要”,我们的确需要承担很多责任,做很多应该做的事情,但也要分清楚两者,去做更多想要的。

我们会害怕不被认可,所以不敢想;我们会认为做不到,所以不敢要。

但创造是可以学习的,我们的想要很重要,我们可以创造出自己选择的东西,我们要去尝试想做而不敢做的。


——3

在创造模式中,最有力的自问问题就是:“我想要什么?”更精确一点的表达是:“我想要创造出什么成果?”

但我们有可能会偷偷置换这个问题,比如:“我想要怎样得到我想要的?”

置换后的问题问的是过程,而非成果。一开始就考虑怎么做,就是本末倒置。

聚焦于怎么做,你会被局限在你的已知里面。因为在自问“想要什么”之前,就先问了“怎样得到”,这是你能够做到的,创造出的东西就会和既有的成果很类似,可能有一点改进,但不会有创新。

先自问:“我想要创造什么?”当知道答案后,想要创造的成果会引领你走向它。你会持续聚焦在它身上,走上你的最小阻力之路。别抗拒它,即使它带着你离开常轨,紧紧跟上,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创造成果比过程更重要。创造的历程是世上没有任何经验法则可以遵循,但我们总希望找到一个公式,知道该怎么做。但要达成新的成果,需要完全不同的原创历程,预设过程会导致局限。

以始为终,预见结果或愿景,再让历程以水到渠成的方式形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小阻力之路》笔记5:创造模式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