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方法论:“匹配原则”

在《认知觉醒》对深度学习这一章节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作者说的"匹配”原则。

说道匹配原则让我不禁想起的是冰山模型:这一个深度剖析表面与本质的框架模型!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露出的冰山一角也是能够被大众看到呈现出来的,像知识、技能也是可以后天学习与练习而容易习得!这些是个体的冰山一角而非全貌!应用冰山模型进行自我挖掘有针对性的匹配与自我完善才是有效的努力!


冰山模型


在本书里介绍的匹配原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提出舒适区边缘,这一万物方法论。因为匹配原则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了。其实深度沉浸其实并非刻意练习的真正核心,其真正核心在于难易匹配上。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

最佳的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量变转质变积累拐点

书中列举了几个实例:

跑步:开始要求每天跑步1小时,靠意志力,坚持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中断了。之后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最好不要少于一周4次。调整以后发现,可以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这件事,而且会主动想办法坚持,并且跑完后会很放松,不像之前那样连续跑1小时会很累、很难受。我真的能感觉到现在这种‘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做’完全不一样。”

学英语:原来每天学习1小时会烦躁,但现在改为每天学习30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样,我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不厌倦。”

一开始就处在困难区。由于想快速看到改变,如果选择制订了远超自身水平的学习、训练计划,结果反到因体验太痛苦而中途放弃,这非常像我们常见的激励模式。很多缺少经历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总想同时实现太多、太大的目标,还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于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困难区内总是兴冲冲地开始,热火朝天地做上几天,然后很快就没劲了——做事情半途而废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书中的舒适圈延伸区的匹配原则可以应用方方面面。在我能观察到的任何领域,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律。

如阅读: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同样的学习中,因为学习同样的内容,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自己可能在困难区。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

反思自己学习或做事时经常分心走神、不够专注,其实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可能并没有刻意关注自己所选择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适应自己的快慢节奏。去做自己想做且能坚持和能做到的事情。

人们常说底层概念、底层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底层或者方法论呢?

在书中解释到: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成长是必然的。同时速成是不可能的。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物方法论:“匹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