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中看教育 ——学习《新教育法》有感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内容更加充实,制度更加完善,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实现,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教育法》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依法执教,要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和自身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教育法》中看教育,我们要清楚:

       一、国家赋予的期望

       《教育法》第四条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方向引领:

       (一)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可见公民素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篇《夏令营的较量》在全国引起一片哗然,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截然不同的表现曾让我们感到震惊和心痛,没有担当和责任,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让人欣慰的是,此后多年来,我们的孝心少年、美德少年、英雄少年不断涌出,如成都女孩路玉婷在奔跑中支撑起一个家,为病中的妈妈和外婆撑起了一方晴空;鹤壁14岁少年王泯燃倒挂身体六次救出了深井中的小女孩,勇气可嘉,智慧超人;辉县10岁少年路子宽一天吃五顿饭,只为增肥救父,不懈努力之后成功献出骨髓。这些感人的故事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公民素质提高的最好见证。21世纪的教育,我们会更加重视公民教育。

       (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国家才会变得越来越富强和繁荣。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明确方向,努力钻研,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在教育改革中稳步前进。

       (四)社会尊重教师职业

       《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老师受到尊敬,那么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荀子·大略》中也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的的优良传统,是赓续文脉、培育人才的精神基石。

       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尊师重教显得有些淡化,口号化,对教师和教育的解读有些偏离本质,相信通过《新教育法》的实施,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相信教师越受尊重,教育越美好,国家越有未来。

       二、教育承载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特质。

       “举旗帜”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守教育初心,矢志不渝为教育做贡献。

       “聚民心”就是做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出思想引领,做到正向深化,负向转化,唤醒灵魂,鼓舞精神,凝聚力量。

       “育新人”就是要思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接下来,我们就要在自己的教育责任田中,脚踏实地做研究,实现我们的价值追求。

       “兴文化”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因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本质所在。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展形象”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呈现出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三、教师担负的重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要做“学习型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在平凡的岗位上承担起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率先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率先成为终身型社会的实践者,能够主动适应网络化时代终身学习的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态度,持续推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率先成为教育强国的建设者,能够主动适应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和教育现代化的新需求。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率先成为未来社会的缔造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共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缔造者。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辛,都要做一个心中有梦想、有追求的老师;无论身边的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做一个心中有课堂、有学生的老师;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浮躁,都要做一个心中有净土、有书香的老师;无论生活多么平淡繁琐,都要做一个善于积累、善于研究的老师。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薄发,坚守坚持,寻找自我突破。

       四、社会参与的力量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担负起首要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社会支持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会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从学校的自身发展看,会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增强教育教学的灵动性和丰富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影响学生学习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非常重大的教育变革。这场教育变革指向的地方很明确——教育均衡,改变教育生态。让“双减”政策落地,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双减”政策的推行,可总结为:减轻教育成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到教育当中去。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的“减”,而是要增值提效,如何处理好“减”和“增”的关系,还需要我们静心研究和实践。

       《教育法》中看教育,我们不但要看到方向和使命,更要意识到责任和力量,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成长为高素质的公民,创新型的人才,这才是教育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法》中看教育 ——学习《新教育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