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本章通过十个分部对该主题进行了阐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是并列的三大巨头。
我认为,我们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不是过去的经历导致了现在的不幸:
一、目的论
弗洛伊德强调的“原因论”,现在的一切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导致的。而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人并不受过去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二、ABC理论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个意义也就是B,你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
三、难以改变是因为自己不想改变。因为,即使对现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第二夜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一、为什么讨厌自己?是因为自己太害怕失败,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太害怕被别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和拒绝,害怕心灵受伤。讨厌自己的缺点只是自己害怕以上内容的借口。口头语:因为我有这个缺点...,才会失败、被拒绝...
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解决之道:悦纳自己!!!
二、自卑感来自于主观的臆造(ABC理论)
困扰我们自卑感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价值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如果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存在,一切烦恼就没有了。
三、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一种坏事,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自己有所欠缺,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看到自己的短板,有自己的目标(追求卓越性,希望自己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不断去努力!
自卑情结:自卑只是一个借口。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因为虽然对现状不满,但是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自卑感的产生是因为人有普遍的欲求,要追求优越性(希望进步)。当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四、优越情节
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密切相关。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或手段去改变,但也无法忍受自己的无能。这人就会想起更加简便的方法进行补偿——————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1.权势张扬。例如:大力宣传自己是权力者,虚报履历,过度追求名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就是“虚假优越感”,其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
2.骄傲自大。沉迷于或者阔谈过去的辉煌的人,其实对自己没有自信,也是自卑感的一种表现。
3.夸耀不幸。通过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老是夸耀自己的不幸,想要借助自己的不幸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弱势具有特权。
五、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追求卓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人生不是竞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的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六、自卑感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的关系
自卑感与竞争有关。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有竞争的地方就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常和别人比较就会产生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即便处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感觉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把所谓的竞争者看成更加积极的伙伴。因为把别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跳出竞争的怪圈,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世界就不是危险所在,会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
七、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不是原生态家庭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是你对原生态家庭行为的认知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无法回到过去,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愤怒分为私愤和公愤。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对方无端发怒时,要考虑他隐藏的“目的”,对方是否在故意挑起“权力之争”,以期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当对方发起挑衅时,我们不能上当,就算是你压制住了对方,权利之争没有结束。而是转入“复仇阶段”,至此进入不可调和阶段。所以在收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面对对方的挑衅时,不是一味的忍耐,而是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人际关系中不要争对错!如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么对方什么观点都无所谓,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八、人生课题
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核心问题也是人际关系。自闭的人也是为了逃避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的。从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来考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门槛最低,因为有成果这一共同目标。
交友课题:
爱的课题:分为恋爱关系和亲子关系。如果两人在一起感觉到苦闷与紧张,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一、外界的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找认可。要完全悦纳自己!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同理,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二、课题分离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出来,然后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如何辨别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就算是亲子、家人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也要做到课题分离。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先弄清“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所以要课题分离。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首先,思考“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课题分离、划清界限,再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付出后不要求对方回报,也不可以受回报对方思想的束缚。
三、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八面玲珑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不故意惹人讨厌但是也不惧怕被别人讨厌。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的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共同体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整个宇宙。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认可欲求,实际上心里只有自己,失去对别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们什么,而是必须考虑一下“我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的发展路线: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是能够对所有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之为“鼓励”。
表扬别人的时候实际在操纵别人,被别人表扬实际在被别人操纵。
关于孩子的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应努力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自己提高其应对课题的能力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 活在当下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不是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明明自己做不到但还是暗暗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工作狂
他者信赖的基础是自我接纳。只要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这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不难迈出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工作狂是一种不敢正式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他们只是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就是贡献感,就是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