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闲话阴阳(111-117)

【闲话阴阳】(111) “对称之和”的实现

“和”字明见于经文有两处,一处是兑卦初爻讲“和兑,吉。”另一处是中孚二讲“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弄清楚这两个“和”字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的意义以及实现“和”的一般条件。

先说兑卦,

从卦体上不难看出,兑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也可以说是局部平衡卦,其中二与四平衡,三与五失衡。兑卦的天道与归妹卦的天道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归妹五为阴,兑五为阳,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兑与归妹做个比较。首先归妹是个平衡卦,兑是失衡卦,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其次两卦的主旨不一样,归妹是诸爻向无爻的回归,兑是讲交换。由于归妹卦体平衡,诸爻很难行动,能够行动的爻也就是归妹初,初爻还是“跛能履”,惟有征伐,方能打破这种困顿局面,所以爻辞讲“征吉”;归妹上更是没有与其它爻的交流与交往,所以是“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如果说“对称之和”有什么坏处的话,这种难以行动和缺少交流可以说就是“对称之和”的坏处。

兑卦卦体失衡,失衡便于运动,这就决定了兑卦的某些爻有了活力。但是当我们知道了兑卦每个爻的天干以后,不难发现兑初为癸,五为甲,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所以兑卦虽然是个失衡卦,但又是一个“动态平衡卦”,所谓动态平衡,也就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平衡,这样一来,兑初就不象归妹初那样“跛能履,征吉”,而是“和兌,吉”,所谓“和兑”,也就是在和平的环境或条件下进行交换,这与靠“征”来打破孤立与困顿是不一样的。兑卦还有个特点就是能够“双向交流”,这与兑五的性质是有关系的。在兑卦中,兑五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给初爻以压力,抑制了初爻的行动,对上爻也有一个拖曳作用,所以爻辞讲“孚于剝,有厲。”这个“孚于剝”就是对上爻的拖曳。另一个作用就是它的吸纳能力,尽管这是个阳爻,吸纳能力相对要小。由于五爻的这两个作用,使得兑二有了向上的要求与可能,对这种要求与可能,爻辞就叫“孚兌”,“孚兌”可以理解为它俘获了上爻,也可以理解为二爻有悬浮起来的态势。说到这里,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兑二不选择至三呢?原来兑卦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如果二爻至三,那么对三爻来讲就是“來兌,兇。”这样兑二只能舍弃人道而改走天道。对二爻的行动,上爻的态度是“引兌。”这与归妹上的“女承筐無實”是不一样的。兑卦本来二四互衡,难以沟通,但因为有了二爻的“孚”和上爻的“引”,这样也就有了通达的可能,当然这里说的是“数”,按照天道,兑卦的运行方向是三二上四初五,四爻是个“天人相左”,依照天道当至初,依照人道当至五,至五也同归妹四一样,是个“歸妹愆期,遲歸有時。”这就是兑四的“介疾”。本来互衡的二四,由于有了数的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寧”,所谓“商兌未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由于兑五是个能够“虎变”的爻,一旦激活,它与初爻的“天地相悖”就会变成“天地合一”,这就形成了一种“倒灌”,天道这个“拐子”就由三二上四初五变成五初四上二三,所以我们说兑卦中数的运动是一个“双向”交流,初爻是基础,上爻是通道,也可以说初上为“中介”,正是在这种“双向交流”当中,二与四的平衡又得以恢复,所以爻辞说是“介疾有喜”。

从兑卦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对称之和”是“喜”,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打破或恢复“对称之和”是个过程,需要条件或“中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公平。

我们再探讨一下中孚卦

中孚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但是中孚二是个“天地相背”,即依照天道当至上,依照地道当至初;中孚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中孚二是个强爻并且是天道上的开端。这些条件决定了中孚二是“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这里的“和”是什么意思呢?

从中孚卦的整体形象上看,这里没有“对称之和”,因为没有“对称之和”,所以三爻与四爻的景遇很糟糕,三爻是“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四爻是“月幾望,馬匹亡,無咎。”这是对这个爻未来的一个预断,其现状则是五爻辞说的“有孚攣如”,即失去自由的一种惨状。可见没有“和”,对某些爻来讲就可能受“敵”或被俘。

要改变这种状态,那就是向着“和”的方向努力,中孚二就是改变这种状态的主动方。中孚二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当至上,依照地道当至初,依照人道当至三,中孚二选择的是至上,所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是说这个爻好比“鳴鶴”,而其“子”是指四爻,在卦体上,二与四处于对立位置,彼此不能“见面”,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关系,二爻的一举一动,对四爻都有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碰撞与摩擦,但有感应,或者如“文言”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于二爻而言,这是一种“不得”的“上德”,一种对“对称之和”的追求,所以爻辞讲“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从中孚卦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对称之和”不仅是外在的需要,还是一种内在的“冲动”,为了实现“对称之和”,有的爻甚至不惜减损自己,牺牲自己。

【闲话阴阳】(112)“对称之和”的消亡

上文我们探讨的“对称之和”的实现,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对称之和”的消亡问题。我们说“对称之和”就是“跷跷板”平等,一个“跷跷板”平等的卦我们叫局部失衡卦或局部平衡卦,两个“跷跷板”平等我们叫整体平衡卦,整体平衡卦有十六个,弄清这十六个整体平衡卦的变化情况与原因,一般也就可以了解“对称之和”的消亡情况。

在整体平衡卦中,乾与坤无疑是最标准的,因为它们不仅平衡,而且均衡,再加上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所以我们说它是“太合卦”。正因为是“太合卦”,所以它们的变化也就具有代表性。乾与坤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在乾卦上爻当中潜藏着一个天数,一旦这个天数出现,六爻就会失去均衡,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再一条就是在六爻运行当中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乾二,另一个是乾五,转折容易积聚力量,也惟有积聚力量,才能实现转折,所以乾卦二、五说“利见大人”。假如我们把乾初视为“君”,乾上视为“后”,也可以说二爻与五爻是“近水搂台”,先得月的就是这两个爻。乾卦二、五的增益,意味着其它爻的减损,由此这个“太合”局面毁灭,出现了屯蒙这样的失衡卦。这也好比混沌被好心的倏与忽凿了七窍,就这样死了。但是“太合”局面的毁灭,不意味着世界的毁灭,只是改变形态,克服了乾坤近乎僵死的状态,出现了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所以易作者对“群龙无首”的判断是“吉”。

剥复两卦是继乾坤以后的第一对平衡卦,剥卦是个极其微妙的平衡卦,稍有一点撼动,剥卦就有可能发生“小人剥庐”的局面,所以初二两爻都说“蔑贞,凶”。剥卦“原始反终”变成了复卦,复卦是个最稳定的平衡卦,没有哪一个爻能撼动初爻,复卦的变化,完全是天道的作用,变化的结果是初爻没有离开初位,四五上三个爻由阴变阳,这样就成了一个整体失衡的无妄卦。

颐和大过是继乾坤以后的第二对平衡卦,颐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初爻的“不安分”,这就是“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垂立不和”的问题,最后导致了一个“全面变化”,所谓“全面变化”就是所有颐卦的阳爻都变成了阴爻,所有颐卦的阴爻都变成了阳爻,这也可以说每个爻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不过颐与大过的关系不是“错卦”,而是“原始反终”,是一种正常的卦变。大过变坎的主要原因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大过二爻有吸纳能力,五爻是个“天人相背”,这两个爻保持了自身,三与四由阳变阴,再“原始反终”变成了整体失衡的坎卦。

家人与睽是继乾坤以后的第三对平衡卦。家人卦“原始反终”变成睽卦,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天道开端与终结的两个爻做了对等的减损,由阳变阴,睽四来到初位,这样就变成了卦体依然平衡的蹇卦与解卦。

蹇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蹇卦和解卦中有两处是“天人相悖”。解卦中的两个阳爻未变,四来到初位,解上由阴变阳,这样解卦就变成了局部失衡的损卦。

夬姤是继乾坤以后的第五对平衡卦,姤卦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三爻有吸纳能力,二是二爻与初爻之间是个“天人相悖”,这就使得这两个阳爻保持不变,其它阳爻被减损,“原始反终”以后成了整体失衡的萃卦。

漸与歸妹是继乾坤以后的第六对平衡卦,这两个平衡卦的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卦中有一个“天人相悖”,这样漸四与漸五两个相邻的爻发生了阴阳交换,漸初与漸上两个相对的爻发生了阴阳交换,这样漸与歸妹就变成整体失衡的丰卦与旅卦。

既濟与未濟是最后一对平衡卦。从六十四卦的排序看,经历了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平衡卦是失衡卦追求的目标,但平衡卦也不是没有矛盾,也不是永恒,它们的变化各有自己的原因,变化的结局也多种多样,但共同的地方是平衡卦易于僵化,诸爻之间比较难以沟通与交流,这样就会有薄弱环节,易于发生特殊卦变,比如坤变屯、复变无妄、睽变蹇、解变损,就属于特殊卦变。另外六十四卦中,整体平衡卦只有十六个,占总卦数的四分之一,这也说明平衡状态,不是一般状态,而是特殊状态。

【闲话阴阳】(113)“相邻之和”

前面我们探讨了“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下面我们继续探讨一下与“位”有关的另一种“和”,那就是“相邻之和”。

我们知道,在卦体上,每一个爻都有四个爻与之为“邻”,在这“四邻”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处在交战状态,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有的亲密无间,我们把相邻之间的爻能够和平相处的情况,就叫“相邻之和”。

“相邻之和”与“对称之和”和“垂立之和”的区别就是这种“和”不需要中介,因此有可能融为一体,变成爻与爻之间更紧密的另一种关系,那就是“合”,“合”是“和”的最高境界,一种对立的“同一”,一种无差别的境界。

“相邻之和”不需要中介,但需要条件,条件之一就是看与之不相邻的爻的态度,与之不相邻的爻的态度,往往会决定着相邻的爻能不能“和”,前面我们在探讨“对称之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关系时,事实上已经谈到了“相邻之和”的一些内容。这三种“和”可以说互为条件,在形成上也可以说互为因果。

处在“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的爻与爻之间没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相邻的四个爻当中,肯定有的爻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对称之和”要求两端必须平等,“相邻之和”则不要求双方平等,因此在“相邻之和”当中,也就有了阳爻与阳爻、阴爻与阴爻以及阳爻与阴爻之间的“和”的区分。

形成“相邻之和”的条件主要看态势,如果我们把“和”界定为没有对抗与战争,那么“相邻之和”还可以分为“孚和”、“震和”、“平和”、“允和”、“遯和”、“协和”等类。

【闲话阴阳】(114)“孚和”与“震和”

在“相邻之和”当中,“孚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和”,什么是“孚和”呢?简单说就是通过弱者服从强者达到和解。原来爻与爻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均等的,弱者在无力对抗强者的情况下,采取服从的态度,求得和解与和平,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经文上,对“孚和”的描述就是“孚”,经文中的“孚”字有两重意义,一是俘获,二是服从,作为服从者就是走投无路,被迫或甘心地服从强者。在六十四卦中,最先出现“孚”字的卦就是需卦,需卦辞讲“有孚”,这个“孚”就是需上,需上辞讲“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就是通过“敬”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周易中关于“孚”的原因与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考察起来不外乎就是“俘获”或“服从”。当然“俘获”与“服从”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睽卦四爻讲“交孚”,那就是一方面它是俘获者,另一方面又是服从者。也有的像是服从者,其实不是,例如晋初就是“罔孚”,萃五就是“匪孚”。服从者的状态有的是相当痛苦,没有自由,例如小畜五和中孚五讲的“有孚攣如”,夬卦辞讲的“孚號有厲”。但是也不是所有服从者都像“羸豕”,比如大有五讲“厥孚交如,威如,吉。”家人上讲“有孚威如”等,还有随五讲“孚于嘉”等等,这说明服从者也有的是心悦诚服。还有的是弱者通过寻求庇护,避免伤害,例如萃二和升二都讲“孚乃利用禴”,这就好比小孩子打不过别人就往家里跑。当然也有的处在服从还是反抗的矛盾当中,比如中孚三讲“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尽管“孚”的原因与状态多种多样,但大体说来,在相邻爻当中,弱方一旦表示服从,那么也就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什么是“震和”呢?这也是在爻与爻的力量发生了不均等的情况下,强者为避免战争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即强者对弱者保持一种震慑的态势,但不直接征伐,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震和”。比如既濟三讲“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征伐;未濟四讲“震用伐鬼方”,这不是直接征伐,而在征伐以后继续保持威慑力量,使得“鬼方”知险而退,未濟三讲“未濟,征兇,利涉大川。”描述的就是“鬼方”采取了“走为上”的策略,这也可以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般说来,阳爻强大,阴爻柔弱,所以在相邻爻当中,阳爻较有震慑作用,而阴爻容易沦为服从者,但这不是绝对的,所谓强弱,不单是指爻自身的力量,还有时、位的影响,有三道的综合作用,在这些作用下,有的强爻却处于不利地位,而有的弱爻却占了主导,比如说大有卦有五个阳爻,唯独五爻是个阴爻,但五个阳爻却是五爻的服从者,所以大有五说“厥孚交如,威如,吉。”。

【闲话阴阳】(115)“平和”与“允和”

如果说“服和”与“震和”是濒临战争或战争的结果的一种状态的话,那么“平和”与“允和”则是距离战争较远的一种状态。

什么是“平和”呢?广义上说,“对称之和”就是“平和”,因为对立双方平等,“跷跷板”呈水平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是“平和”。“平和”不仅表现为“对称之和”,还表现在相邻爻之间,如果相邻并且平行的爻与爻之间基本对等,这样的“和”就叫“平和”。

“平”字在经文中有两处,一处是泰卦三爻讲“無平不陂”,这是说“平”与“陂”的相对性。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卦不平,但是泰卦二三为阳,四五为阴,阳爻与阴爻的量不等,反映在体积上就是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假如我们把两个阳爻看作是“平”,这个“平”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平面上,也可以理解它们对等,那么两个阴爻看上去就是“陂”。反过来说,如果把两个阴爻看作“平”,那么两个阳爻就是“陂”,这就是“平”与“陂”的相对性。再假如说两个阳爻或两个阴爻之间没有摩擦、碰撞,那么就可以说它们是“平和”。

“平”字还有一处是坎卦五爻讲“坎不盈,祗既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坎卦中有两个“坎”,一个是初爻为阴,为低洼之处,这是空间上的“坎”,再一个是三爻为阴,是坎卦的终结阶段,这时间上的“坎”。坎五是个阳爻,高出初爻一个阶次,无论从阴阳还是从高低,五与初根本谈不上“平”,但是坎五为甲,初为乙,由五至初是个“天地皆合”,这就像是取高处的土来填平低洼之处,所以是“坎不盈,祗既平”。

什么是“允和”呢?“允”字在经文中也有两处,一处是晋卦三爻讲“眾允,悔亡。”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晋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三与五平等,二与四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晋二与晋三同为阴爻并相邻,晋二晋三还是个“天人合一”,这可以看作是“平和”,但是二爻受四爻的影响有向上的趋势,另一方面,晋二至上是个“天地相悖”,这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决定二爻能不能与三爻“和”,所以能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是“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得到众人认可的“和”就是“允和”。

“允”字还有一处就是升卦初爻讲“允升,大吉。”升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初爻为阴,二爻为阳并且有压迫初爻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初爻很难升二,只因为升初至二是个“天人合一”,这样才有了初爻的“允升,大吉”和二爻的“孚乃利用禴,無咎”。升卦初二之“和”可以说是天道与人道起了作用,也可以说是得到了二爻的允许,可见“众允”和某个爻的“允”,也是相邻爻间“和”的一个必要条件。

【闲话阴阳】(116)“遯和”与“协和”

在古城邯郸有一个小巷叫“回车巷”,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多次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共同保卫国家,京剧“将相和”演绎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

在相邻的爻与爻中,也有这样的爻,它们主动退让,避免摩擦与碰撞,我们把这样的“和”就叫“遯和”。无妄卦的三爻是个强爻,与之相邻的四爻是个弱爻,假定这两个爻发生摩擦、碰撞,无妄四定难抵挡,但是无妄四至五是个“天人合一”,无妄三至四又隔着七个时间单位,这就使得四爻有的是时间退避,无妄三的爻辞是“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曰閑輿衛”就是放弃武备,马放南山;四爻辞是“童牛之牿,元吉。”“童牛之牿”就是给牛角戴上横木,使其免于伤人,这样四爻就通过示弱、退让,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战争。像这样的“遯和”,经文中还有许多,比如“利涉大川”,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退避,是“走为上”,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

什么是“协和”呢?“协和”一辞见于《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般指和睦、融洽,配合得当。在爻与爻的关系上,这种“协和”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比如说同人卦,就是通过结盟,对付另一派势力。同人卦描述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不是发生在两个爻间,而是两个“集团”之间,主攻方是初、二、三、上爻,防守方是四爻和五爻,所谓“同人于门”、“同人于宗”、“同人于郊”等就是结盟,或者说是“协和”,当然对主攻方来说这是一场失败了的战争,最后是初爻通过五爻握手言和,这就是爻辞上说的“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我们再以革卦为例,革卦的主旨是巩固初爻的执政地位,这里有战争,也有协和,革卦里的主战派是二爻,所以二爻辞讲“征吉,無咎。”主和派是三爻与上爻,所以三爻与上爻辞都讲“征兇”。革卦的“协和”在哪里呢?原来就是二上三这三个爻的协调,所以三爻辞讲“革言三就,有孚。”这三个爻的协调一致,就能保证初爻的执政地位,也能保持对反对派的震慑,使其服从。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协和”的一个特点就是几个爻有着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目标,需要协调一致,配合得当。如果目标是为了消灭或抑制对方,那么这样的“和”也可以说是“和为战”,即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某些提倡“和”的人,其实不了解“和”与“战”的辨证关系,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一切战争,这不是愚昧无知,就是有意地欺骗麻痹民众。结合战争,如果我们给“和”下个定义,那么也可以说“和”是战争的间歇,是一方或双方不能再继续战下去的一种状态。

【闲话阴阳】(117)“静和”与“动和”

前面我们探讨了卦体六爻之间的“对称之和”、“垂立之和”和相邻爻之间的各种“和”的形式,诸如“孚和”、“震和”、“平和”、“允和”、“遯和”、“协和”等,由于这些探讨没有考虑天道与人道的作用,所以上述这些“和”的形式,基本上是静止条件下所表现出了的“和”,因此我们也把这些形式的“和”,统称为“静和”。广义地说,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是“静和”体,因为不论爻是阴是阳,是在什么位置,卦体是平衡还是失衡,它们都共居于这个统一体当中,是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或方面。

但是,六爻关系,不只是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还有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有人们观察的角度以及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因此也就必须结合天道与人道,进一步探讨爻与爻之间的“和”的问题。结合天道与地道的六爻关系,与静止地探讨六爻关系是不同的,它要求不仅要看每个爻是阴是阳?处于什么位置?更要看这个爻处在过程中哪个阶段?它的下一个阶段是哪个爻?它的人道走向是哪里?如此等等,这种结合天道与人道的六爻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在动态条件下所形成的“和”,我们就叫“动和”。

“动和”与“静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有些在静止的条件下的“和”,从运动的角度看其实是“不和”,我们试以大过卦为例,如下图:

大过是个整体平衡卦,也可以说是“中和卦”,如果单从静止的角度看,这个卦就没有什么矛盾,没有什么不适,如果说有,也只是个刚柔问题,比如《象》说:“藉用白茅,柔在下也”,《系辞》说:“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可用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但是,我们看到,尽管下面铺上了柔软的茅草,而三爻辞却是“棟橈,兇。”上爻辞却是“過涉滅頂,兇,無咎。”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从静止的角度看还是从运动的角度看的差别,从静止的角度看,大过卦的四个阳爻相互制衡,处在初爻这个“白茅”之上,彼此应当相安无事,但是三爻的天道走向是上,如果三爻至上,那么大过卦的平衡就被打破,卦体就有可能倾覆,所以是“棟橈,兇。”在平衡状态下,上爻无所作为,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是“過涉滅頂,兇”,如果三爻上行,这里有一个“阴阳和合”,虽然不合人道,但也没有灾难,所以又是“无咎”。据此来看,大过三五的“对称之和”仅仅是静态条件的“和”,换成动态就是“不和”。

有些卦从静态角度看是“不和”,从动态角度看其实又是“和”,我们试以比卦为例,如下图:

比卦是个严重的失衡卦,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强大的五爻有压迫初爻之势,好比悬在初爻头上一块石头。但因为比卦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这也就是说,比五的压力被天道抵消,所以比五辞讲“邑人不誡”,这个“邑人”就是指的比初,于此可见,比卦初五,从静态角度看是“不和”,从动态角度看却又是“和”。

“动和”与“静和”虽然不同,但两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形式的“静和”,比如说“允和”、“遯和”等等,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动和”,因为它们也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如果升初至二不是“天人合一”,那么升二也就不会允许升初至二;大畜四至五如果不是“天人合一”,那么它也就不能“童牛之牿”,三爻也决不会“曰閑輿衛”,所以像这样的“和”,说是“静和”也行,说是“动和”也可。大体说来,如果把“静和”与“动和”合并看作是一种与争斗不同的状态,那么“静和”就是比较特殊的状态,而“动和”则是一般的状态。

“动和”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与天道有关的主要有“包和”、“承和”、“亲和”、“顺和”等;与人道有关的有“友和”、“谦和”、“道和”、“德和”、“心和”、“意和”等等。

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4闲话阴阳(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