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错误信息与道德:看过的虚假新闻标题让发布和分享它们看起来不那么不道德》文献笔记

错误信息与道德:看过的虚假新闻标题让发布和分享它们看起来不那么不道德

Misinformation and Morality: Encountering Fake-News Headlines Makes Them Seem Less Unethical to Publish and Share


2019年11月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作者:Daniel A. Effron, Medha Raj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虚假信息可能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要道德危机”。然而人们发现,传播虚假信息有时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如果虚假信息是道德允许的,人们可能就不那么倾向于采取行动阻止它、不太可能追究其发布者的责任,甚至更可能自己去传播。


本研究探讨了是什么塑造了虚假新闻的道德判断。在一篇假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多次被人们看到。先前的研究提出:如果人们以前看过假新闻的标题,就更可能相信它。重复的陈述会导致虚假的真理效应,即人们会将信息的流畅性与真实性联系起来,而感觉真实时,传播明知是错误的可能信息更为允许。

 

因而本研究假设,不管一个人是否知道一条新闻的真假,前期接触都可以减少一个人对传播它不道德性的感受。


研究方法与结果

实验一

实验目的:

测试先前看到假新闻标题四次是否会使传播它们看起来不那么不道德。(实验二的实施顺序在实验一之前,但为了清晰叙述,先介绍实验一。)


实验被试:

150名美国被试作为目标群体,这是一个在线小组,排除不符合要求的被试后共138人(75名男性和63名女性;平均年龄34岁;95人倾向于民主党,22人倾向于共和党,21人没有政治倾向)。


实验材料

从一个事实调查网站收集的12条关于美国政治的假新闻标题和附带照片。一半的新闻标题吸引共和党人(例如,“选举之夜:希拉里喝醉了,与穆克和波德斯塔发生肢体冲突”),另一半则吸引民主党人(例如,“宾夕法尼亚州联邦法院授权在俄罗斯干涉后罢免特朗普”)。不管这些新闻标题是否对被试的政治倾向有吸引力,都不会影响任何一项实验的结果。


实验程序

改编自Pennycook等人2018年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在熟悉阶段,被试四次看到12个标题中的6个。每次,他们都会给标题打分:“这个标题有多[有趣/引人入胜/搞笑/写得好]?”然后他们完成一项分散注意力的任务,提供人口统计信息,并回答额外的补充问题。然后在判断阶段,被试分别为12个标题完成熟悉度测量。一半的标题熟悉(以前看到的标题),另一半不熟悉(新的标题)。


判断阶段导语如下:

在这部分研究中,你将被要求阅读一系列最近在网上发布的假新闻标题,这些标题中的信息不是真实的。无党派的事实调查网站已经证实,这些标题描述的事件并没有发生。


之后被试完成以下测试:


道德谴责:移动一个滑动条来指示发布每个标题的(a)不道德性(b)可接受性(反向编码)(0=完全不道德,100=极度;起始位置=50)。


预期社交媒体行为:测试道德谴责的潜在后果,询问被试,如果一个熟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该标题:对“点赞”、分享、发表负性评论、屏蔽或取消关注的可能性进行评分(1=根本不会,4=有点,7=在很大程度上会)。


真实性信念:为了测试虚假的真理效应是否能解释预测结果,要求被试对每个标题的真实性进行评分。使用四点量表(1=一点都不真实,2=不太真实,3=有点真实,4=非常真实)。


理解性检查:在判断阶段之后,通过询问被试是否所有的标题都是假的/都是真的,或者有些是假的有些是真的,来检查被试是否理解他们对虚假新闻标题的判断。选择后一种回答的人会再次看到12个标题,并被要求指出每个标题是真是假。


实验结果:

将道德谴责的衡量标准提交到一个多层次回归模型中,该模型解释了每个被试对12个标题的评价,标题类型的显著负系数b=-3.83,z=3.86,p<0.001,dz=-0.26,研究结果支持了假设:与没有看到过的标题相比,人们认为发布他们之前看到的标题有更少的不道德。社交媒体行为上,与新标题相比,人们更可能“点赞”和分享先前看到的标题,ps<0.01、dzs=0.24、0.27,也更不可能屏蔽或取消关注发布标题的人,p<0.001、dz=-0.23。这些影响由道德判断中介,ps<0.002。真实性信念结果表明,这种认为以前看到的标题更少不道德的倾向,并不是因为更倾向于相信以前看到标题是真的。具体结果如表1。



实验二

实验目的:

实验二及其预实验在实验一之前,测试了先前看到假新闻标题一次是否已经足够减少不道德的感知。


实验被试:

亚马逊Mechanical Turk的800名美国工人为目标群体,排除不符合条件的被试后,包含了796人的9536个观察结果(467名女性,326名男性,3名非二元性别;年龄M=34岁,SD=12;458人倾向于民主党,223人倾向于共和党,115人没有政治倾向)。


实验过程:

与实验一相同,只是熟悉阶段显示6个标题各一次。在判断阶段,被试根据Effron(2018)采取的四项道德谴责测验,对所有12个标题(6个以前看到的,6个新的)进行评分:发布标题合理性(反向评分)、不道德和可接受性(反向评分)以及标题虚假性。然后被试完成实验一的理解性检查。


实验结果

与实验一相同,被试认为他们看过的标题比他们没有看过的标题有更少的不道德。


实验三

实验目的:

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测试深思熟虑而不是直觉性思考之后,是否会减弱这种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为2(标题类型:以前看到的与新的)×2(条件:深思熟虑与直觉性思维)混合设计。


实验被试:

从761人中获得8731个观察结果(407名男性,345名女性,9名非二元性别;年龄M=33,SD=12;509人倾向于民主党,147人倾向于共和党,其余的人没有政治倾向)。


实验过程:

熟悉阶段与实验一相同,判断阶段分别介绍了深思熟虑与直觉性思维操作。随机分配到深思熟虑组的被试被要求“花时间深思熟虑”、“认真思考”、“忽略任何直觉”和“产生清晰的理由”来说明发布每个标题的道德性。在打分之前,他们必须在调查中输入两个这样的原因。与此相反,随机分配到直觉思维组的被试被要求根据“他们的第一直觉”快速评价标题的道德或不道德,且没有机会为自己的评分输入理由。之后,被试完成与实验一相似的两项道德谴责测量、社交媒体行为测量和理解性检查。


实验结果:

道德谴责:结果显示与新的标题相比,人们对以前看过的标题表达的谴责要少得多,当深思熟虑而不是靠直觉判断时,他们表达的道德谴责会增多


社交媒体行为:没有发现证据表明,深思熟虑能够减少看过的标题对预期社交媒体行为的影响(见表2)。在初步分析中,标题类型×思维条件交互作用对社交媒体行为作用不显著。然而,简单斜率分析显示,直觉性思维条件重复了实验一的发现,人们比新标题更倾向于“点赞”以前看到的标题,b=0.08,z=2.81,p=0.003,dz=0.13,也不太倾向于阻止或取消关注发布人,b=-0.19,z=4.83,p<0.001,dz=-0.21。但没有明显倾向于分享以前看到的新闻,b=0.03,z=1.24,p=0.107,dz=0.06。在深思熟虑条件下,这三个测量的系数较小(但不显著)。表2所示的探索性双尾检验发现,当人们深思熟虑时,他们明显不倾向于“点赞”和分享标题,而更倾向于屏蔽或取消关注发布人。在判断之前看到的标题时,比判断新标题更倾向于“点赞”,不太倾向于屏蔽或取消关注,但他们并不显著倾向于分享。




道德判断的中介:在那些被要求凭直觉思考的被试中,之前遇到虚假新闻标题让这些标题看起来不那么不道德,这与中介分析中更倾向于“点赞”和分享这些标题,以及少屏蔽或取消关注分享者相关,这与我们先前实验结果一致。然而,证据不足以证明深思熟虑会削弱这些影响。


实验四

实验目的:

实验四在控制了标题的真实性、喜爱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后,探讨先前看到的标题是否会影响道德判断。此外,实验四没有告知被试他们在判断假信息。同时,实验还检验了先前与假新闻的接触是否会增加实验情境中实际的分享行为


实验被试:

在排除不符合条件的被试后,数据集包含了296名被试的3552个观察结果(147名男性,147名女性,2名非二元性别;年龄M=34,SD=13;151人倾向于民主党,142人倾向于共和党,3人没有政治倾向)。


实验过程:

与之前实验相似。被试完成道德谴责测试和对控制变量的评级。通过询问如果熟人分享了标题,他们也分享的可能性以测量分享意图;让被试在情境中实际选择4个标题分享以测量分享行为

 

实验结果:

道德谴责及分享意图测量结果重复实验一至三。三个控制变量(标题的真实性、喜爱程度和受欢迎程度)添加到模型中效果显著。因此,先前接触对道德谴责的影响似乎独立于其对判断准确性、喜欢程度和受欢迎程度的影响。分享行为测量结果也显示,被试更多分享了他们先前遇到的标题。具体结果见表3。



结论

实验一:已知一个新闻标题虚假时,先前看到四次降低了人们在再次看到这个标题时,发表和分享它的不道德感。


实验二:已知一个新闻标题虚假时,先前看到一次降低了人们在再次看到这个标题时,发表和分享它的不道德感。


实验三:已知一个新闻标题虚假时,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直觉性思考之后,人们对于分享先前看到的假新闻标题的不道德感减小程度降低。但证据不足以证明深思熟虑会改变社交媒体行为。


实验四:反复呈现假新闻标题可以增加人们在实验情境下分享它的意图和行为可能性,并减少阻止或取消关注分享它的人的意图,这些意图的改变与标题的真实性、喜爱程度和受欢迎程度无关。


本研究通过四个主要的实验表明,反复遇到错误信息会减少传播它的不道德感。在数十亿社交媒体用户中,重复的信息通过弱化道德谴责,可能助长错误信息的传播,同时减少对传播错误信息的人的指责。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当错误信息被重复时,受到的道德谴责较少,但并没有直接测试其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调查原因。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性还是情感引起道德判断,而本研究假设元认知经验,如流利程度,可能是第三个因素。除此之外,人们对以前遇到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弱于对新刺激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习惯化的过程可能也会导致人们以较少的负面影响做出反应,从而减少道德谴责。


遏制错误信息的努力通常旨在帮助人们区分事实与虚构。而本研究发现,无论信息真假,人们分享他们以前遇到的信息都更被道德允许。未来可以研究道德直觉是否会对真实社交媒体环境中的分享行为产生因果影响。


Effron, D. A., & Raj, M. (2020). Misinformation and Morality: Encountering Fake-News Headlines Makes Them Seem Less Unethical to Publish and Sha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1), 75–87.



思考

1.和曝光效应的区别?复读机

2.What if不知道新闻是虚假的?事后如何反应?

3.Two-faced morality: distrust promotes divergent moral standards for the self versus others(双重道德标准:不信任助长了自我和他人不同的道德标准):当个体不信任别人时,对待相同程度的不道德行为,会对他人的行为评价更加严苛,对自己的行为接纳的水平会更高。

4.道德反转事件中,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信任如何影响对事件的参与?(转发评论等)道德感如何起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09 《错误信息与道德:看过的虚假新闻标题让发布和分享它们看起来不那么不道德》文献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