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心理营养”系列绘本之“粘人精”

摘要:“粘人”是幼儿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其成长发育过程的特殊阶段,有助于孩子获得满足感、安全感,建立信任感,。但是太过粘人,在主要养育人离开时,表现出歇斯底里的哭闹、胆小懦弱甚至焦虑症状,则需要修正。

心理学科普

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依恋类型。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种可以合称为不安全型。虽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婴儿时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恋类型的关键。养育者回应更敏感及时的,更容易发展成为安全型。养育者很少回应的,更容易发展成为不安全型。

首先,我们必须说明,适度的粘人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讲,是非常正常的成长发育过程。试想,在孩子出生的0-90天,婴儿离开母体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输送营养的脐带中断了,浮在羊水中的自由自在没有了,这些变化对婴儿来讲是非常剧烈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伴随着这样的焦虑和恐慌。在这个阶段,“求生本能”要求孩子必须要粘人,要求抱抱、要求关注、要求被及时响应,否则就会大哭大闹。从4个月到36个月,我们可以进行细分,4-10个月中,孩子会特别容易迷恋一些物品,比如毛巾、玩偶,并不像第一阶段那么需要母亲,10个月-16个月,大多数的孩子学会走路了,这是孩子开始独立的重要标志,这个阶段中,如果可以通过交替的分离和亲密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那么孩子在幼儿期则更不容易表现的粘人。反之,在2岁以后,孩子则非常出现我们所说的“粘人精”、“牛皮糖”的状态,因为他们会尝试通过自己粘人的手段,努力获得关注和爱,反复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和爱的存在,这除了影响安全感的建立以外,还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低价值感、不值得爱,缺乏自信、胆小懦弱,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美、认同。因此,重申我们的重点,孩子在3岁以前适度粘人是人格发展的正常现象,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充分的响应,其中0-90天,要主动创造条件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的是最重要的个体;在4-10个月,可以为孩子提供过渡性安抚物;在10个月-16个月时,通过交替分离和亲密来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16个月以后,可以让孩子充分自主但是当孩子需要拥抱、帮助、安抚的时候,需要及时给与回馈。

其次,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痴迷型”依恋的情况,该如何处理?第一,陪伴与拥抱。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需要重新去帮“痴迷型”依恋的孩子建立和强化安全感。其中,有效的“亲子共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陪伴的质量,也是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二,在父母的陪伴下,培养孩子的社交、胆量,切忌拔苗助长,切忌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在陪伴孩子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与拥抱、肯定、赞美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性和安全感。第三,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是修正这种不良依恋关系的最佳时间。“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之一,如果孩子没有在这两个方面得到充分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无法及时修正,即便进入青少年、成年阶段,仍会表现为占有欲强、爱忌妒、特别粘人、早恋。

最后,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我非常想告诉大家,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会有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内心,自信、乐观、温和,也更能抵御外界的风风雨雨。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内心一直不能获得满足,会惊恐、害怕、不自信、害怕被抛弃,把精力一直用在寻找外在的认同。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向阳而生,快乐成长。

疗愈绘本推荐《一口袋的吻》


故事简介:上学的第一天迪比很开心,还准备了一幅画送给妈妈,但是第二天呢?迪比不想再去学校了,他很担心自己会忘记在哪里排队,会忘记大衣要挂在哪里,会听不到老师叫他的名字,他只想一整天都和妈妈待在一起。该怎么办呢?他的妈妈帮助他的办法可真有些特别,妈妈轻轻地把十几个吻放进了迪比的口袋,并且告诉迪比“当你害怕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吻,然后想象着妈妈就在你身边”,迪比从妈妈的吻中获得了勇气和信心,不仅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还欣喜的遇到了好朋友“奥特利”——绘本将亲情与友情、智慧与童真完美结合,值得我们一看再看、读了再读。

适合场景:2.5-6岁。通过送给孩子“一口袋的吻”的方法,可以缓解与父母短暂分离而带来的担忧与焦虑。尤其适合刚刚入学的孩子,鼓励孩子在学校建立友谊、信任,当孩子在新环境中获得友情和关怀之后,可以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这是名副其实的幼儿入园必备读物,适合入园前与孩子反复进行亲子共读。

图书版本:建议精装硬皮,以便长期、频繁阅读。

继续向下,千万不要错过 →→《一口袋的吻》的绘本阅读指导,提高绘本阅读效率。

阅读指导:

(一)移花接木。读到迪比不肯上学的原因时,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原因替换为孩子现实中的担忧,这样能更好的与孩子共情。在我们进行绘本阅读时,可以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

(二)引导互动。当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时,也会发生一些让孩子印象深刻的或开心或难过的事情,也会有一些孩子很难表达清楚的担忧和伤感,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借助绘本工具与孩子聊天。比如,讲到迪比与新朋友奥特莉游戏时,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什么游戏,和谁一起游戏之类的问题。比如,讲到迪比因为菜汁溅到眼睛里而感到害怕的时候,也可以问问孩子“宝贝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有害怕吗,做游戏的时候有害怕吗,其他小伙伴有什么害怕的事情吗”,对孩子的信息了解的越详细,越可以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心理引导。

(三)扩展应用。在日常情景中,可以经常与孩子练习,比如,在孩子不想尝试一个新的挑战的时候,可以吹一个吻,放在小朋友的口袋里,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鼓励,比如当孩子成功挑战时,我们放一个吻在小朋友的口袋里,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我们最真诚的肯定和赞赏。

大家有关于儿童心理、绘本阅读的疑问,可以留言,我会逐一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孩子“心理营养”系列绘本之“粘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