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奋斗的你,是要安全感还是成就感?

文 | Emily DONG    图 | 源自网络

全文约 2900 字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讲一个小故事。

我的一位小师弟,在法国留学了五年后,去年10月初,回国了。

历经半年之久的找工作面试后,终于在上个月正式上班了——一份北京某高校学院,非教师岗的工作。

在他还没彻底决定是否要来北京发展前,有那么几次,因为面试及其他原因,我请他吃过几次饭。每次饭罢,他总是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姐,等我上班了,一定请你吃好的哈”。

就在上周末,他打来电话,约饭,说要实现他当初许下的【小承诺】。

见面后,我最关心的是他目前工作的一些情况和这段时间他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

“工作内容多是一些某助理行政类的打杂的活儿,和之前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不沾边儿,多数情况下工作不饱和,办公室中年人居多。学校有食堂,饭卡福利超赞——冲一百学校给补贴六百。”他说。

“工作是属于正式编制的岗位吗?”我问。“当然不是了”,他答。

“管你们住宿吗?教职工宿舍之类的有吗?”我再问。“想的美啊,没有好吧。”他又答。

“哎,工资简直太低了啊,感觉都要生活不下去了。你猜我们每月现在发多少工资?你往低了去猜。”他伴出一副很不屑的表情。

“六千?”犹豫了半天,我说得都不那么坚定。

“还六千?告诉你吧,三千五。”他倒说得斩钉截铁。

“三千五?!高校里还有这样低薪资的工作吗?你图什么啊?”,我一脸想不明白地问他。

“这工作是我爸妈托关系帮我找的,他们觉得很稳定,挺好。”他说。

我没有做评价,只是问了他一个问题:“当初和父母沟通,是要留在家乡工作,还是来北京发展已经造成矛盾激化了,可什么力量让你最终决定还是要来北京了?”

“我不想过那种一成不变,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他回答地毫不含糊。

“姐,你怎么看?”末了,他问我。

01、听了这么多年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和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价值观肯定也有差异,所以矛盾和碰撞的发生也在所难免。如果你现在还体会不到差异的程度,那么等有一天,当你为人父母后,过去多少年,也会终究明白。

那个年代的父母们,往往是工作在一家单位一辈子,国家养他们一辈子,每天从家到单位的距离,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而对于企业环境的认知几乎为零。即便有,也是统一为“哪一天它倒闭了,你怎么办”的想法。他们并不知道,人是会有主动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潜力,甚至有一种名为【到哪儿都能有饭吃】的能力。

他们或许也不会理解现在企业的雇佣机制,几乎是双方平等互惠的,而不一定是【谁发钱谁就是老大】。或许,还有那种【我不爽我就不干了】的以雇员议价能力为主导的现实存在。

父母们总是挂在嘴边的那句“我都是为你好”,也是在我奋斗的这些年,不顺的这些年深刻体会到的,所以慢慢地也懂得了父母的初心。老舍先生曾说【唯有理解了自己,才不会要求他人】,与父母的沟通,不是互相指责对方说“你不懂”,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的“让你懂”。

作为子女,你要对父母说“北上广每年有近百万名的毕业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好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我也是有这个信心和能力的。能够在国外顺利毕业回国,这代表我的学习能力是可以的,再就是生活上能够安排的很好。综上所述,这都证明我已经长大了,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做选择和决定了,你们不用太担心了”。

我想,小师弟面临的现状已不是典型的个案。在当下,几乎每一个从家乡考学出来的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父母想让我考公务员或进银行】PK【我想留在大城市发展】的矛盾。

矛盾不可怕,矛盾也总有解决的办法。最好的情况就是,愿意回去发展的孩子心甘情愿地选择回家,毅然留在大城市的孩子也能得到父母真心的理解和支持。也只有这样,双方才都会心平气和,不再过分执意改变对方。

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父母和子女们都可以看清彼此间存在的信息差异,互相理解,然后用对方接受的方式沟通。

02、线性人生VS宽带人生,你选哪个?

之前听了个挺有意思的概念【Social Pressure】,可翻译为【社交压力】,意思就是当你的社交圈统一都在做同一件事,或认同某个观点的时候,你若没做,或者不认同,你就会有感到这种【社交压力】。如果想拒绝被同化,坚守自己,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痛苦。

所以,当父母们看到他们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都结婚或者考上公务员的时候,你的父母就必定要来催你结婚或考公务员了。

语气也往往是酱婶儿的“你看人家你李叔叔家的儿子,今年考上公务员了,国税局啊,好单位啊。你也赶紧准备看看书考考”。

“哦——”,你。

中国的文化向来是那些遵照主流价值观的人,就必定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所以那些少数派和有些异类的小众,不得不说,必定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或听不见的双耳才会心安理得的过得好。

在众多三四线的家乡里,你如果年龄接近30岁还不结婚,抛开给你介绍相亲的大部队亲人的问询不说,你还得面对有些无厘头的荒谬询问【你还不结婚,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生理有问题,或者同性恋?】

而往往这种情况,在国内一二线大城市,早已司空见惯。人们不会质疑你三十岁不结婚,因为甚至你一辈子不结婚都是可以的。同性恋,很正常啊。毕竟爱情是一种会超越年龄,时空和地域的奇妙东西,甚至物种都可以,何况性别呢?人们也不会多干涉你做事的选择,只要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违背基本的法律规则,做什么决定都可以,因为你的人生本来就是你自己的,没人有资格去多管你的闲事,而且他们也管不了。

过年回老家,同老友聚,得知他又在家乡的新开发区入手一套复式。

你说「你有车有房,有妻有子,票子投资,资产翻倍。看我资产为0,信用卡负债。」

他说「我只不过把你出国念书的钱,和在北京缴纳的房租,拿来付个首付。」

一顿饭吃下来的感受总结就是,我羡慕人家线性人生往前迈开了一大步,人家羡慕我人生没白活,遵从内心。

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与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人,价值观鸿沟有时是永远无法调和的。在他们眼中,人生就是一个读大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抚养长大—照看下一代的下一代的线性过程,每一件事就是一个坎,所有的坎儿走完了,人生也就到了尽头。

或许,在另外一些人眼中,人生并不只是线性的,还可以是有宽度的。

如果还没能力追赶上这个时代,那就好好去探索这个世界吧。

03、安全感VS成就感,谁会赢?

曾几何时,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纠结过应该回家乡发展还是留在大城市。在经历重重波折后,还是听父母的劝告,回到家乡工作。

第一份工作,持续了四年。稳定,安逸。

而后,辞去稳定的工作,出国读书,回国后在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到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动荡、危机感。

对比前四年和后四年,同样是过每天的朝九晚五,可是生活节奏和方式,大不相同。

高薪资的背后,是同比例对应提高的生活成本。还记得,第一份工作的第一个月发到手的工资是2600元钱,那时还可以拿出1000元给母亲保管,而现在入手过万的薪资数额,月余额实则了了。

都说一线城市只适合两种人,一种是高级白领金领,比如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科技类创业公司等;第二种就是民工,因为他们在老家根本没有挣钱的机会,在一线城市虽然辛苦,但挣得钱比在老家多多了,辛苦几年,足够回老家买房子娶媳妇了。

而那些收入二三十万的白领,是在这座城市里,压力最大,焦虑感最严重的一群人。

曾几何时,我是坚定的大城市信仰者。因为我相信一线城市里有最好的人力资源,有最丰富的就业机会,有实现梦想的最大可能性,还有想象中的财富自由。

而现在,我的想法可能更加客观和冷静。选择在北上广国内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都是很有勇气的,大家都在用青春拼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未来是什么,或怎么样,谁也不得知,但是就正如罗曼罗兰的那句话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即使有可能面对失败和落魄,也要来,也要争取留下来。

一线城市的楼市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而作为奋斗在一线城市的,我们或许会有工作的成就感,但却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却是比成就感更基础的需求。

结束语

选择留下的你,我希望你会绽放的精彩;转身离开的你,并不代表妥协,也是一种智慧的抉择。

毕竟,不管我们选择去哪里奋斗,都是希望在我们所在的那座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


-END-


关于作者: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生涯规划师&讲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在读),法国里尔商学院MBA,外企HR,国内多家职业发展平台签约导师和顾问,、知乎、豆瓣、壹心理平台优质创作者,助力个体及组织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线城市奋斗的你,是要安全感还是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