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何要废除汉字?他们废除汉字40年后,带来了四个麻烦

文·段宏刚

历史上,中华文明非常强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依靠文化实力的辐射作用,在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也叫“汉字文化圈”,除过中国之外,儒家文化圈还包括如今的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泰国的部分地区。

儒家文化圈的主要特征是:以汉字作为官方的交流工具,以儒家思想作为建构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圈内的其它国家以藩属国自居,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

汉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就传入朝鲜半岛,很快成为朝鲜半岛唯一的官方文字和交流工具。

实际上,在汉武帝之前,朝鲜半岛属于蛮荒之地,还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他们依然过着结绳记事、饮毛茹血的原始生活。汉武帝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征服朝鲜半岛后,让朝鲜半岛的居民感受到中华文明十分先进,他们以崇拜心理臣服于汉王朝,自觉地融入到儒家文化圈的版图。


尤其到唐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顶峰,朝鲜半岛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全盘接受,他们的文学、艺术、医学、哲学、建筑、宗教、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著作,全部采用汉字来书写。

在大唐气象的影响下,朝鲜半岛的人把学习唐诗、中国书法、中国画当作潮流,从王孙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对中华传统文化顶礼膜拜。据《唐书》记载,吴道子、阎立本、韩干、曹霸、张萱、周舫、颜真卿、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张旭等人的书画作品,在朝鲜半岛王孙贵族阶层里边十分受欢迎,这些王孙贵族一年四季里,要多次乘船不远万里来到大唐,购买和置换他们的作品,带回去被当作文化财富珍藏起来。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在朝鲜半岛的居民心中扎下了根,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俗。

随着不断学习,朝鲜半岛的人开始变聪明了。


他们发现,朝鲜半岛虽然有语言,人们可以口头交流,但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用汉字书写朝鲜语的发音很不方便,毕竟,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语,两者在发音习惯和语法结构上差别很大,想表达出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趣味就十分困难。

况且,学习和使用汉字,只是朝鲜半岛上流社会的特权,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条件去学习汉字,只能充当大字不识的文盲。

朝廷下达的诏书、告示、命令等,都用汉字书写,普通老百姓看不懂,这显然不是上级需要的结果。

于是,发明创造朝鲜文字迫在眉睫。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和他的儿子第五代国王文宗大王李珦在位期间,组织了几十名优秀学者,加大力度研究朝鲜语的音韵,以及一些外国文字,还对明朝的音律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在1446年10月9日创造出适合标记朝鲜语语音的文字体系,以11个元音字母和17个辅音字母组成,这种文字别名叫“谚文”。


世宗大王李祹在当天就立法宣布,把谚文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这项文化工程被历史学家称作训民正音”意思是“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主导创造朝鲜语文字”。

可以说,“训民正音”是朝鲜半岛在摆脱汉字影响走出的第一步。

然而,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早已习惯了用汉字书写和交流,突然让人们去学习朝鲜文,让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尤其朝鲜半岛的文化精英,强烈反对学习朝鲜文。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历史上,朝鲜半岛能发展起来,是遵循和学习儒家文化取得的结果,事实证明,儒家文化非常先进。朝鲜半岛周边的西夏、女真、蒙古、吐蕃诸国,正因为没有学习儒家文化,才发展得那么落后,跟蛮族没有什么两样。让我们放弃汉字、背离优秀的汉文化,而去学习不登大雅之堂的朝鲜文,难道不是自甘堕落,加入到蛮族队伍中去的表现吗?

朝鲜国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再也不敢提起废除汉字的事。

从15世纪中期之后,朝鲜半岛在文字交流上,以汉字为主,以朝鲜文为辅,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直到20世纪初期才有所改观。

从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华逐渐走向积贫积弱的境地,很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

昔日的藩属国看到老大哥被谁都可以欺负,开始怀疑汉文化的先进性,变崇拜为背弃,纷纷掉头开始学习西方文化。

到20世纪初期,汉语文化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字改革运动,倡导全民使用表音文字,废除汉字在本国文字中的通用现象,这个运动史称“废止汉字”


朝鲜半岛在“废止汉字”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主要是因为朝鲜半岛在近代以来长期被日本奴役,催生了一批激进的“民族主义”爱国者,他们认为,没有文字、没有文化的国家很容易被奴役,因此,推行朝鲜文刻不容缓。

随着1945年日本在朝鲜半岛结束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朝鲜和韩国一拍两散后,朝鲜半岛民众使用朝鲜文或韩文的愿望更为强烈。紧接着,1946年10月9日正好是“世宗大王”创制韩文500周年纪念日,经过立法,把这一天确立为“韩文日”。随后,《谚文专属用途法》呼之欲出,此法规定: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需使用谚文书写。然而,在过渡期间,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

尤其在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郑重其事地发表了“汉字废止宣言”,一下子让韩国“废止汉字”的运动走向高潮。

令韩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废除汉字后,仅仅才过了10年,就给韩国文化带来了伤筋动骨的疼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麻烦。


第一,韩文发展历史太短,还比较稚嫩,在词汇和词义的丰富性上根本无法跟汉语比较,无法代替汉字的价值和地位,给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第二,汉字经过在朝鲜半岛2000多年的流行,早已跟他们的民风民情和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他们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若抛弃汉字,许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

第三,历史上,韩国有许多典籍都用汉字来书写,如果不用汉字,需要重新来翻译,势必要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况且,依靠韩文翻译出来的典籍,未必能达到汉语的表达深度。

第四,韩文作为表音文字,面对一些同音词,很难表达清楚意思,因为韩文一个字可以对应几十个汉字,经常会产生歧义。

举一个例子,无疑、无意、无异、五一、武艺、武夷,这些汉语词语用拼音标注出来,都是wu yi,完全一样,读者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只能依靠左右前后的拼音来推测。如果是路标或人名,只有两三个字,就很难推测出它到底代表什么。

韩文因为是表音文字,恰恰有这个缺陷,面对发音相同的词,就如同阅读小学生的拼音作文一样,令人抓狂,却弄不懂意思。

因此,进入21世纪后,韩国人蓦然发现,他们的文化体系已经无法离开汉字的身影,适当恢复汉字的使用势在必行,在各行各业又逐渐掀起复兴汉字的风潮,对公文、路标、姓名等使用率较高的文字,通常采取韩文和汉字同时标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辨认。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国为何要废除汉字?他们废除汉字40年后,带来了四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