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读书笔记

        社会能力是我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谁可以孤独地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打交道,与人相处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决定着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对小学老师来说,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应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有利于将老师从琐事的沼泽中解放出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第一篇《帮助孩子思考问题》中明确说道,“我能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把这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教给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而对于那些已经初步显示出擅长解决问题的孩子来说,则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这些技巧。

        在孩子发生问题时,我们习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帮孩子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这样看起来非常的高效,实际上孩子们并没有得到处理问题的练习,以后遇到新的问题还是不会做。

        教方法而不是教做法。

      作者举了两个对比性的例子对我启发很大。面对孩子抢同伴玩具的这一事件,传统做法的妈妈一味地强调要分享,高高在上的教育孩子,最后孩子仍然心不甘情不愿,对于妈妈要去道歉的要求并不认同。

      而用“ICSP”的妈妈,先耐心倾听了孩子抢玩具的原因,再引导孩子思考同伴对他抢玩具这件事的感受,引导孩子体会自己这样处理问题的后果,然后提出关键问题“有更好的方式拿回玩具吗?”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想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别的玩具跟他换”的方法。

      在引导的过程中,妈妈从指责孩子“抢玩具”这个行为的对立面退下来,转而平视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是“怎样拿回自己的玩具”,这样避免了孩子被指责的抗拒,也开拓了孩子的思维——下一次再遇到同伴不还玩具时,有让两个人都更高兴的方法。

        整个引导过程不仅教授了方法,还让孩子感觉到了“有人关心我有什么感觉,有人关心我怎么想。”

        看完第一篇后,我对怎样养成这样处理问题的思维非常感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