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习惯性的喜欢听洞见的文章,好文,且能引起共鸣的文章,就要分享分享。内耗与反内耗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似乎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的优缺点。

      我是那种边做边看的人,不想太多,去干就好了。在干的过程中理顺思路找到方向,我不会因为纠结而让事情无限搁置下去,没想到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肯定,是优点无疑了。

      我有严重拖延症,或许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自信。同时,我也是一个内耗的人,做出了开店做门窗经销商的选择,内心始终在纠结选择的对与错,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样,内耗了我不少能量,放不下身段和面子,不能专注的做好销售工作。假清高严重阻碍了我事业的发展。这自然是我致命的缺点了。

      分享去年一则很火的视频,叫《先干了再说》。

      镜头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都陷入窘迫。失业的小伙子,担心的是:“疫情前辞职了,还能找到工作吗?”

      餐饮店老板,忧虑的是:“三个月没进账,店还能开下去吗?”

      但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停留短暂的纠结和困惑后,他们纷纷开始行动。小伙子在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去做了一名网约车司机,餐饮店老板带着所有员工,卖起了平价蔬菜。

      最后他们都熬过了自己认为最难的那一关。

        这个故事很像我弟弟的故事,疫情让他加入失业大军,一度抑郁。我鼓励他走出去寻找工作,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哪怕薪水少点,也无妨,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自信和价值感,有利于走出心灵的困境。

      弟弟走出去应聘,终于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的工作,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不是自己的本行,认为自己过去所有的沉淀都付诸大海,他不知道的是,所有事物都有它发展的共性与相通之处,果不其然,他在工作中,渐入佳境,不一定有大的目标,但是走着走着,或许就有了实现梦想的途径。

      一份工作,让他平稳渡过最难熬的日子。不必要想的太多,你去做就好了。

   

      全球知名导师奥南朵一直在践行一句话:“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如果不成功,我就接受结果。”

      杨绛先生也曾奉劝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我们是内耗的缔造者,但同时我们更是内耗的终结者。内耗的人都是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把注意力聚焦。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两个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关注圈是我们日常关注的事,比如天气、健康。影响圈则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

      比如说职场人士想升职加薪,就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在影响圈。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列出自己可以改变的点,以及不能改变的点。然后把精力投入在可以改变的点上,也就是影响圈,比如找领导谈谈、提升业绩、多帮助同事等。然后不再去关注那些不能改变的点,你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

      马上行动是降低内耗的有效方法,用以下两个步骤就能简单实现。

      启动越简单越好:开始做事可以控制在2分钟以内,简单起来就不容易恐惧,慢慢超额完成就会产生满足感,强化延伸记忆。

      学会犒劳自己:比如看书,看完一本,就奖励自己一份礼物,以此激励自己。

      内耗的人倾向右脑思考。那么我们可以锻炼右脑,提升右脑思维掌控力,引导它积极思考,这样就能轻松摆脱内耗。

      日常可以放松心情听听音乐,冥想深呼吸,帮助我们增强记忆,促进高效思考。比如看到茶杯,闭上眼睛,在大脑勾勒茶杯的形象,或者在街上快速记忆车牌号码。以此增强右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快速解决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