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地域辽阔,饮食习惯多种多样,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然而有一道食材,无论是八大菜系还是街头小吃,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辣椒。
有的人可能不吃姜蒜,有的人可能不吃香菜,但辣椒几乎没人不吃。
就算是不吃辣的人,也有甜椒可以吃。
而且辣椒不仅是我们餐桌上离不开的食材,也是美味菜肴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
八大菜系之中的川菜和湘菜,就是以辣闻名,是其味道的灵魂。
吃辣椒会上瘾,更会嗜辣。
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然而还有陕西的油泼辣子,江西的辣炒米粉……
吃辣,早已没有了南北之分,东西之别,已是大一统之势了。
据统计,我国的辣椒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年产量达4000万吨,成为居全球之首的辣椒生产、消费大国。
纵观之下,东到河南、安徽,西到宁夏、新疆,南到四川、湖南,大片大片的“中国红”。
就连口味最清淡的福建也不甘落后,本着“我不吃,我可以种给别人吃”的精神,种植出品质好、反季产量大的辣椒,畅销全国。
然而有谁知道,辣椒不仅并不是我国原产,还是中国境内最晚传入却用量最大且最广泛的香辛料呢?
辣椒,它又是经过了怎样的“逆袭”,成为“佐料之王”的?
据考证,辣椒原产于南美洲。
早在公元前5000年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而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在此生长,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15世纪,哥伦布去美洲途中发现辣椒把它带回了西班牙,辣椒由此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播至世界。
相比于人类种植辣椒的古老历史,辣椒在我国生长的历史要短的多。
一般认为,辣椒是明代时期传入中国的。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的《遵生八笺》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
然而在1986年初,四川的考古学家在成都发掘了一处唐代垃圾坑,从坑内出土一唐代的漆盒,盒内竟有两只保存完好的辣椒。
经专家鉴定,这两只辣椒确系出自唐代。
而早在唐代张鼎的《食疗本草》中就已出现“秦椒”,但是一直被认为是“秦地花叔”。
古籍《本草纲目拾遗》则纠正了这一讹传,认为“秦椒”就是辣椒的别称,这与《烹调史话》中所说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创制的“五柳草鱼”,就是用包括辣椒在内的五种辅料所制正好互相印证。
以上这些可以说明,早在唐代,我国就开始栽培并食用辣椒了。这比哥伦布在南美洲发现辣椒将其带到世界各地至少要早900多年。
不过虽然辣椒在唐代已经栽培和食用了,但我们祖先并没有将它在日常菜肴中使用,而是把辣椒当花养着。
蒲松龄写的《农桑经》中,辣椒还赫然列在“花谱”类中,那已经是距唐1000多年的清代了。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广群芳谱》才将辣椒列入“蔬谱”,至此辣椒才成为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在这以前,中国人的味觉里只有“辛辣”,主要是葱、姜、蒜、花椒、芥末,甚至还有茱萸。
有趣的是,有史记载的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所谓“下江人”,即江浙、两广一带。
明《草花谱》记载了“番椒”,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
但是辣椒却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而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
现今我们嗜辣出名的地区——贵州、湖南,据史料记载,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
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
在乾隆十二年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
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
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才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
到了清代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已经将辣椒“种以为蔬”。
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同治时,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
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人在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
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椒了。
四川人虽然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但后来居上。
据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通览》,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
与傅崇矩同一时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如今辣椒已经将中国征服,几乎没有空白地带。
它不仅走进我们千家万户,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还改变了我们的菜系,川菜、湘菜中的辣椒是其灵魂;更是融入我们中华饮食文化之中,成为热情的象征。
辣椒无处不在,国人无辣不欢。
辣椒完美“逆袭”,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佐料之王”。